他与爱妻相濡以沫70载,妻子25年前患上精神分裂症后,他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情深意切;
他年轻时开始记日记,退休后誓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百万读书笔记”,迄今已写下日记和读书笔记近200万字;
他坚持锻炼身体,87岁高龄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曾当选“健康之星”;
作为市军休所的退休军人,他爱所如家,正直无私,为人称道。
1月22日,娄底市军休所召开刘蔚初先进事迹座谈会,党总支书记、所长朱代伟和副所长毛忠湘、戴修齐,还有刘蔚初的儿子和女儿,先后向到会的新闻记者介绍了刘蔚初老人细致入微照顾病妻、读书健身充实晚年生活、爱所如家发挥余热的感人事迹。
70年前结缘,夫妻相伴永远
今年87岁的刘蔚初出生在湘乡市棋梓桥镇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他的爷爷背井离乡,在江西省永新县白沙街烧窑,后来带着家人在那里做陶器生意,由于经营有方,家里逐渐有了一点积蓄,日子过得还稳当。1938年,日寇开始入侵江西,为免遭战乱之苦,刘蔚初的爷爷就变卖部分家当,换得一些路费和生活费,带着一家9口,踏上了步行返乡之路,当时刘蔚初才6岁。全家拖儿带女,一路走走停停,经过20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回到家乡棋梓桥。
等把家重新安顿下来后,刘蔚初的父亲将他送往当地私塾读书。后来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难以为继,刘蔚初只读了3年书,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祖辈和父辈外出谋生。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练,到了1949年6月,17岁的刘蔚初已成长为一个硬朗的男子汉。当时国民党政府四面楚歌,为补充兵员,到处抓壮丁;地方治安混乱,民不聊生,一些强盗聚集山林,肆意绑架有钱人家的子女,以勒索赎金。经人介绍,刘蔚初与邻村一位家庭殷实的同龄姑娘彭娥清相识,两个年轻人情窦初开,一见钟情。为躲避抓壮丁,在时局逼迫和双方父母安排下,未满十七岁的他们就匆匆忙忙结了婚。没有彩礼花轿,也没有高朋满座,拜完天地祖宗,就成了夫妻,从此相伴70年。
为了谋生,白天,刘蔚初夫妇上山砍柴,下地种菜,夜晚相依相偎,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有了彼此的陪伴,生活虽然清苦,日子过得还开心,成了一对心心相印的有缘人。
40多年军旅生涯,铸成铮铮铁骨
1951年春,为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担任村里妇女干部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带头为丈夫刘蔚初报名参军,亲自把他送进军营。刘蔚初在部队一干就是40多年,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从公安部队独立营到绥宁县武装部任职,后来调到邵阳军分区,不久又被派往双峰县、邵阳县武装部任职,再从邵阳县回到邵阳军分区,经过党和军队的培养,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正团职干部,直至离职休养。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各地饥荒严重,部队也不例外,战士们有时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刘蔚初为战士所想,急战士之所急,积极组织部下开荒种粮、养猪种菜,以弥补供给的不足。在他的带领下,连队士气旺盛,劳动成果丰硕,连队每月杀一头猪,用来改善战士的生活,战士们身强体壮,成为支队的典范,连续几年评为“四好连队”,刘蔚初多次出席支队、省军区、广州军区“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表彰大会,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多年来,他扎根基层,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部队建设上。他对记者说,参军报国是我人生的无悔选择,如果我不努力把部队带好,就对不起党和毛主席。
在部队,刘蔚初就像一头老黄牛,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家,家中的事情全由妻子料理,就连4个儿女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照看。
照顾病妻25年,夫妻成“命运共同体”
刘蔚初在40多年军旅生涯中,很少休过探亲假,虽然工作很忙,但夫妻俩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妻子从县图书馆退休后,两位老人以为能共享清福,谁知天不佑人,1994年祸从天降,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儿子因公牺牲,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刘蔚初几乎一夜白了头,妻子遭受心理重创后,落下精神分裂症,不得不多次去市康复医院住院治疗。起初入院治疗时,她不肯打针吃药,每次打针时,由刘蔚初抱着,在多名医护人员帮助下才能完成,每天哭着喊着要回家。刘蔚初除护理、照顾妻子治疗、穿衣、饮食外,还得寸步不离的看管妻子,防止她跑出病房发生意外。炎热的夏天,病房里根本无法入睡,在这种状况下,刘蔚初一直在病房同床陪护,小心翼翼看护着,每天陪妻子讲话、哄着她吃药,3个多月,夫妻如影相随,直到病情稳定后出院。此后几十年里,他妻子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每次发病,都是他精心照顾,没有半句怨言。家中事务由他一人承揽,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25年来,他走到哪里就把妻子带到哪里,不离不弃,尽心照顾;特别是出门旅游,他总是牵着妻子的手,即使一时的放手,也不让妻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就这样,他带着妻子游览了国内许多景点,同享秀美山川、风景名胜带来的欢乐。
由于刘蔚初的精心照料,妻子病情一直比较稳定,减少了住院治疗给她带来的痛苦。如今他的妻子走路不稳,手脚发颤,严重的耳鸣并伴有老年痴呆,生活上完全依靠他。有时候他的妻子更像一个孩子,不要子女或保姆照顾,只依赖丈夫。刘蔚初每天为妻子洗澡、喂饭,包揽家中全部家务,诠释夫妻“命运共同体”。7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一起走过,多少人生坎坷,他们相互搀扶。虽然他们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70年的相依相守,诠释的正是爱情和婚姻的真谛。
读书作文,目标迈向“三个一万”
刘蔚初退休后,平时除了照顾病妻,剩余的时间就用来读书写诗,他给自己有生之年定下“三个一万”的目标,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他把吸收文化知识和政治营养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坚持每天研读报刊杂志2小时,坚持每天晚上准时收看中央、省、市的新闻节目,了解国际国内动态,关心时事政治,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养生保健知识。20多年前,刘蔚初在书店里看到一套《二十四史》,他爱不释手,咬咬牙花了两个月工资1200多元买了下来,一有空就读,现在已阅读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
刘蔚初爱好书法和诗词创作,在他的书房里,除了用来写作的书桌、椅子,剩下的就是书架和一排排书籍。他从当兵时就开始写日记,退休后写得更翔实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想都成了他日记的内容。目前,名为《生活纪实》的日记就有20多大本,大约120多万字,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书柜里,令人震撼。他还用毛笔抄写读书笔记,《围炉夜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都成了他抄录的内容,读书笔记也有七八本。诗词创作也是刘蔚成老人的一大爱好,他创作和收录诗词近1000首,自费出版了《刘蔚初诗词集》。
爱所如家,正直无私人称道
1998年12月,刘蔚初被安排到娄底军休所休养,从2000年至今,他一直担任该所党总支委员。他爱所如家,心系所里的发展,胸怀坦荡,正直无私,积极支持所里的工作。以前,个别老干部的子女住在所里,不愿缴纳水电费,导致管理人员不好开展工作,他就出面找这些老干部做工作,督促其子女按时缴费。
10多年前,市军休所为改善居住条件,经批准集资建房,当时有人对建房、分房方案有不同看法,刘蔚初就深入老干部中了解情况,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自觉维护和执行所里的各项制度和决议,为军休所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刘蔚初老人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助残济困,奉献爱心,每当军休所组织给希望工程捐款捐物时,他积极响应;每当看到街上的乞讨人员,他乐于施舍。近年来,他为贫困学生累计捐款数万元。他每天坚持散步、做家务,持之以恒锻炼身体,尽管年事已高,但他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阅读书报甚至不要戴眼镜。为此,2004年、2014年,他两次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军休干部,多次被市军休所党总支、市民政局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党员;2018年,被市老科协评为“健康之星”。
刘蔚初老人的女儿刘双喜在一篇《我的父亲母亲》的文章中写道:“随着时光的远去,我看到父母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看到了父母亲眼神中的慈祥与温情。望着父母亲远去的背影,并没有某种特别或充满吸引力那样华丽的转身,但却让人感觉一种朴素的美,一种普通中所衬托出的不平凡!”是的,刘蔚初老人是平凡的,但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大爱,回报社会,温暖着妻子,温暖着儿女,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罗锭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