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杰伟
近日,我在《作家通讯》上读了一篇怀念李希凡的长篇文章,深深地为这个被毛主席称为“小人物”的人品所折服。
1954年,李希凡、蓝翎发表《关于红楼梦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两篇文章的时候,前者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后者是一个刚入行的中学教师,没想到这两篇文章惊动了毛主席。
胡适、俞平伯可以说是红学评论界的天,人们只有仰望的份。特别是胡适,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是青年学子的偶象。两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青年跟他们比算得根什么葱?
然而,难能可贵的就是这两个年轻人不畏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两篇文章,先后在《文史哲》和《光明日报》发表,捅破了这层天,开《红楼梦》研究中长期纠缠于烦琐考证与索隐转向对其深刻的社会内容、伟大的时代意义、高度的思想艺术进行广泛而深入研讨的先河,与胡适学术思想展开了划时代意义的论战,成为一个全新学派的领军人物。
我想,如果迷信权威,就是读了胡适、俞平伯的博士、博士后又有能怎样?
不迷信权威,所以冒出了中国历史至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小人物”。可钦可敬!
比文品更让人感动的是李希凡的人品。
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让李希凡修订《红楼梦评论集》,准备再版。李希凡建议让蓝翎进京,与他一起修订。能够出书当然是一种很高的待遇,特别是对于蓝翎这个摘帽不久的右派来说,简直令人嫉妒。可是,谁都清楚,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是蓝翎写了李希凡的揭发材料。李希凡对此宽宏大量,坚持“两个人的书,两个人修订,我不能剥夺蓝翎的权利。”如此坦荡的胸怀,大度的风格,确实难得。
李希凡的文章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但他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他在人民日报社很长一段时间被安排干体力活,看大样的权力都没有。他和十几个文艺界名人还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受到江青的接见,也没能改变李希凡的地位,他依然在报社干体力活。难能可贵的是,李希凡的心态非常好,一直在默默地刻苦学习、研究。
更令人敬佩的是,李希凡一辈子唱的始终是一个调。毛主席逝世后,文艺界很多投机文人以“解放思想,突破禁区”为幌子,肆无忌惮地攻击毛主席的文艺思想,一副“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的丑恶嘴脸。
李希凡不顾这些投机分子扣在自己身上的顶顶帽子,始终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一生出版的十几种理论著作,始终唱的一个调,与那些“右吃香出右牌,左吃香出左牌”的投机理论家相比,李希凡人格的高洁就显而易见了。
人品就是文品。我敬重李希凡这样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