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28日> > 第14版 > 新闻内容
从“留学进士”说开去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袁杰伟

  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的詹天佑12岁就留学美国,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知识学习,也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他的卓著功勋,清政府也表示高度认可。

  清政府于1910年元月,授予詹天佑等十人为“留学进士”(其中9名工科进士,1名法科进士)詹天佑排名第一。

  赏给留学人员政治身份,是清政府从1905年推行的新政:决定赏给优秀的留学人员以“举人”“进士”“翰林”等出身。当然,清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换取留学生群体对封建统治的支持、信任,但不能不说,这也是清政府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一大批在洋务运动中学有所成的优秀留学生回国,把清末洋务运动搞得颇有起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其实,清政府为了吸纳人才,从康熙开始就推行“博学鸿词科”考试,让一些有才学有良好社会影响的考生跳过“举人”这一关,直接参加朝廷的选人用人考试。

  看来,封建统治者为选拔真正的人才,也还是蛮费脑筋的。

  蔡元培当北京大学校长时,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没有任何学位的陈寅恪被引进到北大当教授,并成了“教授中的教授”。他还引进鲁迅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来到北大任教,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

  这才是真正的不拘一格啊。

  眼下,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人才战略,给优秀人才开出种种优厚条件。特别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领导,为了争得高精尖的优秀人才,纷纷跑到北上广的高校去,延请名校毕业生前往工作,有的还纷纷争抢“院士”以厚“家底”。

  然而,不少地方对人才设置了很多的“格”,要求各科均衡发展,于是,一些各科平平的人成了人才,而一些偏科的“偏才”“怪才”成了“次品”。殊不知,要做一些专业的事,有时还真需要一些“偏才”“怪才”,需要一些不善于拼学位却能做专业之事的人才。他们需要被发现,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被重用。

  但恕我直言,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举措,除了慷国家之慨提高人才待遇外,对人才的认识和挑选却缺乏自己独到的眼光,唯“学历”是选,唯“学位”是选,唯“名校”是选,唯“院士”等名号是选。这暴露的还是选人用人者的知识短板和对人才理解的肤浅。如此选人,要选到真正合用的人才恐怕有点难啊。能否打破一些人才的“格”,用慧眼去发现人才,用真诚去理解人才,用爱心去呵护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