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居民楼里的工地,噪音污染让居民苦不堪言)
市民诉求: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天气的回暖,我市各建筑工地为了赶工期,工地施工一片热火朝天,但市民反映建筑工地施工噪音扰民的投诉越来越多,市民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还市民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记者调查:
工地频繁夜间施工居民不堪其扰
4月8日到10日,记者就市民反映的情况,对娄底中心城区的建筑工地进行了走访调查。在乐坪东街,娄底军分区与灿星公司之间的“紫旭名园”项目部,附近居民反映,该工地23点以后还在进行混凝土灌桩等施工作业,现场噪音巨大,影响居民作息,并且超过了规定的早上6:00—22:00夜间施工许可时间,其边界噪声超过了国家排放标准。附近居民还介绍,该工地长期施工到深夜12点,有时还通宵施工,让与此工地一墙之隔的小区居民受不了,居民多次投诉收效甚微。
在长青中街,“青春里”项目部里的电动机、轧钢筋、挖掘机挖旧水泥路及打桩声噪音严重影响周边单位的正常工作,晚上则影响居民的休息。记者对该工地周围小区进行了走访,附近居民反映,这个工地从开工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除了天气原因停工外,其余时间均在施工。“冬天还好点儿,门窗都关得严实。现在晚上开窗户根本别想睡觉,实在是太吵了。长时间这样下去,谁也受不了。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家住附近小区的张先生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在大同芙蓉二期项目工地,市民告诉记者,该工地每天晚上10点一直施工到早上6点,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特别中午进行的主体施工,施工噪音让附近居民烦不胜烦。
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院小区后面马路边的建筑工地,据附近居民反映,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不间断施工,施工噪音则超过了法定值,噪音类似机器敲打铁的声音。据介绍,该项目为娄底市恒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万顺康庭项目,现娄底市恒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正在旋挖桩施工,施工时打入护筒和旋挖桩卸土时噪音较大,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
在12345市长热线的投诉中,上河郡、城投文庭、先锋实验学校、星星实验学校北校区等项目工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扰民情况。有关项目工地工程部工作人员说,他们夜间施工也是迫于无奈。“鉴于施工技术要求,浇筑的混凝土必须一次性完成,否则会影响整个建筑质量。再有就是大型水泥罐车在晚上比较容易通行,所以建筑工地选择晚上施工。”
在一些工地项目,项目部工作人员说,考虑到工期等综合因素,以后可能还会安排在夜间施工,不过在施工时,他们会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文明施工。在此期间,给附近居民带来的影响,他们只能是表示歉意。
噪声污染干扰生活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楼与楼紧挨,路与楼紧邻,一处有声,周边难静。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开发脚步加快,很多工地在夜间休息时间违规施工,让周边居民难有清梦。
噪声污染不仅损害人的听力,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干扰生活和工作。记者了解到,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在多地环保投诉中都位居第一。噪声扰民为何管不住?谁来还居民一个安静的睡眠?
住在市人社局家属楼的吴女士,随着天气的不断转热,有些工地为了赶工期,也致使她最近的日子很难熬。本来马路上的交通噪声就不小,随着小区旁边地块进入施工阶段,巨大的施工噪声让她的日子更难过了。“经常半夜里施工,吵得睡不着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吴女士多次向施工方反映,但夜间施工情况并未得到遏制。
像吴女士一样家在大马路边、工地边的居民并非少数,他们都在遭受着噪声污染带来的痛苦,睡个安稳觉竟成了奢侈之求。以吴女士小区边的这个工地为例,2018年底和今年来因工地噪声扰民被周边居民通过各种渠道投诉了近30次,住建、城管多次立案,面对频频被投诉这一局面,施工方称:“在施工管理上,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很多噪声,我们也没法避免,也很无奈。”工地负责人说,不同施工阶段,噪声来源不同,受制于交通管制和施工工艺要求,土石运输、装卸材料以及部分混凝土浇筑,都需要在夜间进行。虽然做了噪声防范措施,但由于距离太近,效果有限。
记者从12345市长热线办获悉,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建筑施工噪声投诉量呈上升趋势,仅3月份就达到了76例。而在市城管执法支队机动二大队,仅4月7日晚上到4月8日上午,一天的时间关于环境类投诉就达到60多起。在环境噪声投诉案件中,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居首,给居民带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建筑施工噪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建设、城中村改造、市政道路、学校改扩建和商住楼盘等工程为赶工期高强度施工。
噪声扰民为啥管不住?
城市噪声扰民愈发突出,暴露出多重问题,甚至出现了居民在投诉后噪声仍继续的案例。噪声扰民治理难在哪?为啥管不住?据了解,不同部门规定矛盾,导致守法难。由于一些项目所处路段属于交通管制路段,禁止建筑渣土等运输车辆在交通繁忙时段上路,建筑工地只能在夜间运输和装卸。一名工地负责人说:“一边不让夜间施工,一边只让夜间运输。那肯定得有一边是违规的,守法难。”同时,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环保、住建、城管等部门在各自职能框架内实施管理措施,对建筑施工噪声监管未能形成合力,有的甚至互相掣肘,影响监管效能,工程工期紧,违规也得加紧干。在先锋实验学校、星星实验学校建设过程中,因持续夜间施工,屡遭周边居民投诉。对此,工地负责人也很无奈:“政府要求我们必须在5月份完工,9月份开学前投入使用,不然孩子们上不了学,家长们也要闹。政府说了,有噪声投诉也不能停工,他们负责对居民进行解释和安抚。”
处罚力度低,罚金远低于收益。记者从市城管执法支队了解到,噪声影响具有瞬时性等特点,证据固定存在一定困难。且他们的执法手段比较单一,没有强制手段,即使工地违法他们断不了水、电,停不了工地的工,他们通常也只能采取劝导、教育手段来执法。同时噪声污染处罚力度低,对个人的违法处罚仅2000至5000元,对法人的处罚力度也只是5000元以上,威慑力度不足。
定罚难、罚金少,意味着工地夜间违规施工节省的资金成本超过了缴纳的罚款。建设单位对工期、质量重视程度远高于噪声问题,甚至不惜以噪声违法受罚为代价,换取工期的缩短和相应投资、建设成本的节省。
群众的糟心事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面对愈发严重的城市噪声污染问题,决不能因为难管而弃管。在建筑施工领域,需要社会力量积极研发降噪新技术,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标准更高的噪声防治技术规范,共同推动技术降噪。有关部门建议,将噪声违法实施严管重罚,市民认为:“停工对于施工方来说,是最严厉的处罚,但目前法律规定中没有要求施工方因噪声违法行为停工的约束条款。如果处罚的金额还没有停工一天带来的损失严重,很多时候就罚而不止。”
噪声防治也非住建、城管部门之事,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防治。例如:住建部门应结合建筑施工监管和考核,在严格准入、事项许可等方面告知项目方,将使用低噪声先进施工设备、技术工艺、优化场站噪声控制等指标纳入文明施工管理;交通、城管等部门要理顺建筑施工渣土收纳场地开放时间、渣土车上路时间和噪声污染禁止时段之间的连接问题,破解守法难问题。
此外,学校、医院等市政工程是城市发展所需,但在施工过程中确实给周边居民带来阵痛,噪音之扰可能长达数年之久。建设主体、施工主体和政府相关部门都需要拿出更好的方案,妥善处理好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更高质量地实现城市发展。(本报记者 王友专)
法律链接:
建筑施工噪声: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如果拒报或者谎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第三,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即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范围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所谓“夜间”,是指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如果确实因为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门的证明,而且必须公告附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