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杰伟
在群里瞥到“谢哥一路走好!”的信息,正准备上床休息的我顿时被惊得睡意全无!哪个“谢哥”?点开群,往上爬楼,才知道是那个当过司机,在食堂发过餐票的谢仲良,享年才49岁,真是令人心痛。
其实我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听得别人叫他“谢师傅!”“谢哥!”便知道是他了。
我跟谢仲良打交道不多,但他留给我的印象特别好。他是一个爱笑的人,笑起来的样子非常友善,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有一段时间,台里是有中巴车接送上下班的。但我所在的广电报是单独一个地方办公,坐班车的机会很少。有一回要到台里去办事,我就在半路上挥手拦台里的中巴车。其实我的心里颇有点忐忑,因为我很少坐中巴车,而且我在广电是个编外人员,来的时间又不长,我不知道司机会不会停车。我都做好了他不停车就去打的打算。但出乎我意外,中巴车停了,而且我一上车,他就返过头来冲我微笑:怎么今天你这个大记者也坐班车?又准备到哪里去采写大作?
他两句简单的问话和那亲切的一笑,让我倍感温暖,为我上车后融入车内的气氛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能是由于他给我暖了场,我一上车,车内也有不少人跟我打招呼,我感觉这段短短的旅途非常愉快。
从此以后,我们每次相遇,都会相望着对方露出亲切的微笑。这种“我一见你就笑”的感觉是装不出来的,必须是对对方有好感。有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相互之间见面也是形同陌路,面无表情。
他喜欢开一些我不太能反应过来的玩笑,每遇此时,我就只是傻傻地笑一下。感觉得出他对我的文章是很关注的,他每次都要称我“大记者,大作家”。我听了也觉得很受用。
广电的内部食堂开张之后,我们报社的几位同事也去体验过一次生活。他站在食堂外面,开心地看着我们。我不知道他在食堂扮演什么角色,但感觉他像是“老板”,便开了一个玩笑:“到时我们给你做一个专版,到你这里抵消费啊!”他高兴地说:“好啊好啊!那我也搭着出个大名。”他那开心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年初,我们报社策划了一个娄底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封面人物系列报道。我负责采访四个主持人,其他三个都采访完并见报了。唯有“广电一姐”舒雯拿不下来。舒雯是省人大代表,那段时间一下到了北京,一下到了广州,一会又在长沙。时间紧,我只好到直播间“逮”她。
那天正是娄底电视台第一次尝试新闻直播。我来到广电技术大楼直播间所在楼层,刚出电梯就碰到谢仲良,他大笑说:“哎哟哟,我们的大记者来了,找哪个美女?”我悄声问:“舒雯在吗?”“在在在!”他心直口快地说,并大声向刚作完直播的舒雯传话:舒雯!你的“追求者”来了!说完就大笑着走了。
谢仲良就是这么一个热情、开心、友善的人!
从那次到现在,我有一年多时间没见到他了。做梦都想不到这样一个看上去身体如此硬朗、心情这么开朗的人,突然就离我们而去。悲哉!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