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5月09日> > 第6版 > 新闻内容
涟源偏远的山沟中藏着一个“博士村”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 位于龙山脚下的涟源市白马镇三团村青山耸立,绿水绕村。2月26日,记者慕名来到村里探访“博士村”的奥秘。“近二十多年来,我们1800多人的村一共出了60多个大学生,5个博士,其中一个还是博士后。”村党支部书记肖俊贤自豪地说。

  铁顶组年老的周国华、肖桂元夫妇回忆起以前供大儿子周秋生上学的情景,诸多细节仍是历历在目。夫妻俩全靠喂养母猪、搞农业生产以及在满山满坡的竹林里弄些竹条卖钱供养三个儿女上学。“上半年聚下半年的学费,下半年聚第二年上半年的学费”。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住房也是漏风漏雨,可条件再艰苦,两口子想尽办法供孩子读书改变面貌。

  大儿子周秋生在白马镇中学上初中时,每天往返10多公里,为了上学,每天几乎都是小跑步前进。高中期间,靠父母炒的一瓶酸菜,外加一两元生活费就能打发一个星期的生活。1991年,周秋生考上了中南大学。大学毕业后,接着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成为了全村人眼中“会读书、舍得读书的人。”

  “周国华家里出了一个博士生。”2001年,这个消息引来了邻居和村民的艳羡。村民对周国华夫妻多了一种敬佩感,“自己吃点亏,为国家培养了人才。”自此,周秋生耀眼的博士“光环”也在全村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再穷再苦再累,我也要让孩子读书。”庄屋组刘礼才在孩子上学期间,因为投资失败,一贫如洗,吃饭都不时成为问题,可他还是穷尽家庭所有,把三个儿女都送进了大学校门。刘礼才的弟弟刘志财不甘落后,也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女送进了大学校门,其中儿子刘锦军以周秋生为榜样,考取了博士。

  肖俊贤青年时开始一直在外面创业,小有所成。可他不让一双儿女跟着他做生意,“知识最能改变命运,造福社会。”肖俊贤鼓励鞭策儿女向长辈看齐,多学知识。女儿肖潇2010年武汉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双胞胎弟弟肖荣臻也顺利考入大学。

  谢伯鲁、罗连桂靠一根扁担贩卖小百货供三个孩子读完大学。叔叔周锦涛是中南大学博士,侄子周艳文是浙江大学博士。庄屋组一个组有二本以上大学生20名。这一些数字、这一段段佳话让三团村人津津乐道。如今,在三团村,送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一种风气,你追我赶,比的是谁家孩子学问多,谁家孩子有出息。(龚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