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的生日家庭聚会中,无意中听父母提起他们要过钻石婚了。他们在一起风风雨雨60年,其中有过酸甜苦辣,也有过悲欢离合,更有过苦难和低谷,而今儿孙满堂,苦尽甘来,也算是尽享晚年之福了。
小时候的记忆中,母亲在涟源珠梅中学教书,父亲在20公里外的区公所工作。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儿时的记忆中好像极遥远,如果走路要大半天时间。一年中好像也见不到父亲几面,只有在过年或偶尔中才能够团聚。母亲当时工资仅30多元,独自带着我和二哥,而大哥比我大7岁,12岁便已在涟源一中读高中。外婆也跟在学校旁,照顾我们兄弟及表妹,几口人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
我们兄妹都是放养状态。记得我在小学时就开始“打工”,一放暑假,突击完成暑假作业后,就漫山遍野找桃核,砸开后收集桃仁卖给药店。能够收入1-2元,我便开心得不得了。要知道当时一分钱能买3个辣椒糖啊!二哥甚至学会了理发,一开始是拿我当试验品,结果是我的头发就像鸟窝,惨不忍睹……母亲对此哭笑不得,也很欣慰,在不影响学习前提下,默许我们的“胡作非为”。
工作上,母亲极为要强,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工作异动到区文教办,然后调到市教育局,荣誉证书都是一摞摞的,而人际关系更是杠杠的,时至如今,母亲在逢年过节时接到原学生及老同事的问候和祝福电话、信息,仍是数不胜数。
爸爸脾气有些粗暴,很有些家长作风和大男子主义,我们偶尔做错事,就会挨批甚至挨打。妈妈性格温和许多。记得母亲年轻时有时会埋怨父亲不照顾家庭、不关心人,但随着岁月逐渐逝去,尤其是父母双双退休后,因为某件事情,做儿子的发表与父母相左意见时,爸爸会不满和生气,而妈妈则会帮着圆场,但一旦我们针对父亲一人时,母亲就会像护犊子一样维护着父亲,此时此事已无关对错。
父母双双退休后,不愿打扰我和二哥的生活工作,坚持在涟钢买了一套商品房独居。母亲爱静,重新学习写作,经常发表一些小文章,内容为家庭轶事、健康养生等。并常打听百岁老人住处,得知后前往采访,回来整理后投稿。每次给儿孙们看她发表后的作品时,母亲的脸上总洋溢着自豪。
父亲爱动,喜旅游,曾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年事渐高后,又爱上了书画,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书画班,而今学业有成,不少亲朋好友争相索取其作品。有一次远去美国到我大哥处探亲时,他无意中挥洒的作品被那些旅美华人、华侨追捧,回国后跟我们说起时,话语中透露着得意。
父亲性格在逐渐转变,不再易怒而变得善解人意。记得母亲因病来涟源检查身体时,在我这住了一周。因对我们的过分关心导致我不满而发了几句牢骚,大概是“年纪大了别操心太多”,母亲坚决不要我送,含泪委屈而去,害我紧急打电话给父亲述说缘由,请父亲帮忙劝解安慰。然而得到的是父亲轻描淡写的回答:母亲不会计较,他也会做一些工作,让我一如既往就行。事实证明,在我一周后再到父母处时,开门的母亲眼中分明流露着一丝欣喜。
时光荏苒,父亲母亲付出了太多,我从嗷嗷待哺到快知天命之年,大哥远隔重洋在异乡快30年,二哥从国营企业正处级辞职十多年,最小的下一辈也满了二十,父母老了。然而在生活中,我却感觉他们心态正年轻、充满希望,花甲之年后还重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爱好,生活之余不忘公益事业,在听闻有贫困学子无法维持学业、家乡建设需要解囊、孤寡老人缺乏照顾等等,总是辗转打听捐款途径,默默地汇款……
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