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治凡在金秋梨基地劳动)
(古塘乡牛山园基地金秋梨长势喜人)
吴治凡的创业充满悲壮和传奇。24年前,他像一个背水一战的勇士,变卖唯一栖身的住房,带着一家老小,毅然决然挥锄上山,开启自己的致富梦。24年间,他以一种近乎自虐的坚守,一锄一锄的坚劲,将昔日荒山改造成今天远近闻名的“花果山”。而今的他,又凭着一种责任在肩的使命和情怀,引领带动一方百姓奔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这是涟源与新化交界的大山深处,山峰连绵,山道弯弯。初见吴治凡,是在他位于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海拔800多米的牛山园金秋梨基地。初夏时节,满目青翠,沿坡梯级开发的梨园正青果满枝,时有山风吹过,引得树叶哗啦作响。看着这片融入了他生命的树林和果园,眼前这位敦厚结实、面色黝黑的坚强汉子禁不住眼角泛红,他娓娓的讲述,把我们带进他那段苦难而又难忘的岁月。
带血煤炭刺痛童年记忆
吴治凡,1967年出生,涟源市古塘乡塘边村人。古塘这个地方多煤,在过去食不裹腹的年代,煤多多少少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些许生机,但也蕴含着不可预测的凶险。在吴治凡4岁那年,这不幸悲惨的一幕降临到他家,在当地煤矿当井下工的父亲,因一次突发的煤矿事故再也没有回来。父亲的逝去,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痛,那年,他母亲27岁,他上还有两个不到8岁的哥哥,下有一个2岁弟弟,从此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孤儿寡母,生活怎么过下去?在这个失了顶梁柱、没了男劳力的家庭,母亲成了孩子们唯一的依靠,为了把几兄弟拉扯大,他母亲除了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还要瞅准一切机会到附近的乡办企业象男人一样当挑夫,补贴家用。吴治凡说,因穷得叮当响,家中常常揭不开锅,饥一餐饱一顿,他是吃红薯饭和南瓜汤长大的,每年只有尝新节才有点肉荤。家庭的困顿、母亲的艰辛,让他最早萌生出改变现状的想法,他说,他当时最大的、最简单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餐饱饭,让从小打单身把他们兄弟“盘大”的母亲过上好日子。
13岁那年,吴治凡小学毕业,为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再不想上学了。因年纪太小,他开始帮母亲扯猪草,干农活,后来到他父亲原来的那家煤矿去炼焦,每月能拿到四、五十块钱的工资,尽管这收入待遇在当时还不错,但父亲遭受变故的阴影一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在他17岁那年,还是离开了煤矿。此后数年,吴治凡开过拖拉机跑过运输,到长沙和广东的建筑工地打过小工,他像一只飘忽不定的风筝,始终没有找到发展的座标。
1992年,吴治凡回到了家乡,外出数年的他,现状没有丝毫改变,当年的那个致富梦好像离他越来越远。一双儿女的降生、家庭负担的加重,还有兄弟分家后摊下的1万多元欠帐,使得他身上的压力骤然增加,他想,该是他静下心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了。
吴治凡说:“那两年,我什么事也不做,以致村里好多人对我产生误解,说我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其实我整天都在考虑如何发展,适宜发展什么,人生要怎么走。”他清楚自己文化水平低,在外面发展难有优势,回乡后看到当地弃用的荒山和茶园多,觉得承包用来发展养殖、搞药材和水果种植都不错,于是他从这些方面做谋划,并到外地进行市场考察。经过再三考虑和比对,他决定发展有市场前景的金秋梨种植。
挥锄三年栽下绿色希望
说干就干,1995年3月,吴治凡与邻近的古塘村签订合同,将该村废弃的茶园承包15年。万事开头难,对他来说更难。
面临的第一难是开荒。180亩的荒山,全要靠一己之力把它翻过来。从那时起,吴治凡像换了一个人,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也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整天在山上赌命地干,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心中的唯一念头,就是早早把脚下这块荒山变成金土地。为提高翻土的效率,他特意打制了一把重4、5斤重的大锄头,每天挥汗如雨;为加快进度,确保来年春季前种下第一批树苗,他利用一切机会加班加点。有一个月明之夜,路过的村民听到山上不时传来“嘭嘭”声音,心想这样深的夜晚山上还会有人?以为 “闹鬼”了,结果发现是吴治凡借着月色在挖坑翻土,吴治凡披星戴月开荒的事就这样传开了。常年超负荷的劳作,加上条件艰苦,时常吃不饱饭,营养不良,吴治凡多次昏倒在山上。1998年7月15日,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他的妻子像往常一样上山给他送饭,结果发现丈夫中暑昏死过去,她边哭边飞奔下山请人救治,才把丈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尽管过去了20年,只要李爱兰回想到那一幕,就会痛彻心扉,眼泪盈眶,李爱兰说,她跟吴治凡这么多年,孩子没有吃,她没哭过,没有钱用,她也没有哭过,只有那次,才让她感到那么的后怕,那么的刻骨铭心,她相信努力一切会有,但没有了丈夫,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这样一锄一锄,一天一天,历经3年苦干,吴治凡终于把180亩荒山“啃”了下来。
第二难是筹款。吴治凡知道,签合同、购肥料、买种苗,启动的哪一项都离不开钱,像他这样一贫如洗的家庭,别人是不会也不敢借钱给他的。但开弓已没回头箭,家中唯一还值点钱的只有那几间用来栖身的红砖房,他顾不得那么多,将房子作价6500元变卖了,然后在开荒地方就近搭了个茅棚,带着一家老小,卷了个铺盖住了进去。但变卖房子的几千块钱远远不够,折腾几下,还没等到买种苗就没了。也许是诚心感动了上苍,吴治凡开荒创业的事迹传开后,当时古塘乡政府一个叫吴树冲的领导找上门来,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当得知吴治凡存在资金困难时,二话没说便带着他找到当地信用社,为他申请贷款2000元,当时这2000块像及时雨,不仅缓解了他创业的资金困难,还给了他精神上的莫大鼓励和支持。此后,他一旦有资金上的困难,他都会找吴树冲求助,这为他免除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
第三难是选种苗。品好是关键,选得不好有可能前功尽弃,心血白花。为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吴治凡不辞劳苦,远赴山东、河南、安徽和重庆等梨产地调查了解生产和品质情况,后辗转打听到怀化洪江市一果农开发的一个金秋梨品种口感好,很有市场前景,并被当地列入“星火计划”支持,吴治凡想,怀化与本地的地缘相近,有相同的土壤气候条件,觉得应该可行,决定上马金秋梨,当即以3元一株的价格购回2000多株种苗,当年底就把种苗种到了新翻的土地上,同时也把全部希望种在了这些嫩绿的小树苗上。
三年过后的1999年,果园第一批梨树挂果。这年金秋,吴治凡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出产梨子1万多斤,并卖出了好价钱,除去2万多元的开支,净赚8万多元。
一腔情怀引领地方脱贫致富
初尝成功喜悦的吴治凡没有满足现状,此后几年,他又先后承包了古塘、群山和破石等村的3处荒山和茶园,果园总规模达到近800亩。正当甩开膀子大干时,一场打击不期而至。2005年,他的弟媳在给果园除草时,一把火差点把他的全部心血打回原点,180亩果园除200多棵逃过劫难,其余全部化为灰烬。经过好几年艰难的过渡,他才恢复元气。
风雨过后见彩虹,在吴治凡的苦心经营下,事业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势头,4个基地的的金秋梨进入盛产期。每到金秋时节,这里成了金色的海洋,来自周边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赏秋品果,金秋梨通过现代信息的传播,搭上电商平台,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基地每年的产销量达80多万公斤,产值达600多万元,利润达100多万元。
吴治凡说,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回馈社会。富起来的他,更加注重把精力和目光投向农村广阔的天地,投向周边贫困的乡亲。家住群山村的农户吴术六,年过六旬,儿子因患尘肺病,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中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没有生活来源,举步维艰,吴治凡得知情况后,优先安排她到基地打理果园,10多年来,她在基地实现了稳定就业,现在每月能领到近3000元工资。像吴术六这样的贫困户,在吴治凡的基地务工就有59人。近年来,随着吴治凡名气的增大,经常有涟源本地和邻近新化、安化等地的种植户慕名求助,他总是来者不拒,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技术上的难题。为拓宽增收渠道,他在2011年创立了红星特优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带动贫困农户就业。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回购销售,确保贫困户种植受益。在他的带动下,光古塘乡的金秋梨种植面积就达5000多亩,年产梨1.2万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秋梨之乡”。吴治凡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湖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涟源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涟源市第二届十佳农村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
吴治凡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产业经济“由黑变绿、由地下变地上”时代变迁的他,真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景和魅力,煤炭总有枯竭的一天,只有绿色才是永恒和希望。
在采访的最后,他欣喜地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的儿子回归山林,子承父业的他将借助科技为脱贫攻坚助力;从韩国和日本引进的春水糖梨、圆黄梨、黄金梨、蜜梨、香梨等新品种已试种成功;基地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走好“文化+水果+旅游”结合的路子,不出几年,他身后这片热土将被打造成遍地流金的水果之乡、绿色天堂。(汪伯雄 王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