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爷”蔬菜基地的技术人员在介绍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情况)
(桥头河村种植户李玉泉在他的蔬菜地里忙活)
50多岁的李玉平,每天凌晨,准会开着他的拉蔬菜小三轮,赶往30公里外的桥头河镇蔬菜基地,按照事先与农户敲定的蔬菜品种、数量、价格选购,然后又匆匆返回娄底,在早市到来前,这些还泛着露珠和泥土气息的蔬菜已摆上了他的摊头。李玉平原来也是涟源桥河镇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10多年前,他把几亩土地流转给兄弟,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娄底,在金谷市场租赁一个摊位,批零兼营桥头河蔬菜。据他介绍,像他这样转行来自桥头河的卖菜个体户,在娄底和涟源城区还有不少。在娄底的大街小巷,标有“桥头河蔬菜农贸生鲜门店”标牌的店面随处可见,足见桥头河蔬菜在娄底“菜篮子工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初夏,正是蔬菜繁茂勃发季节,我们“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调研采访小组第一站来到桥头河镇。3500亩的集中连片基地上,现代标准的车间、整齐划一的大棚、青翠碧绿的菜畦,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一个传统农业产业散发出的现代气息和魅力。
说起桥头河,人们总会想起那句广为传唱的“桥头河萝卜不放油,筷子夹起两头流”的民谚。桥头河位于湄江和涟水的交汇之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这为发展蔬菜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证,桥头河种植蔬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桥头河的蔬菜之所以成为地理标志和名片,一是土壤多富硒,一般每公斤土壤含0.4毫克就是富硒,而桥头河的土壤富硒含量达0.5毫克以上,且为有机富硒,利于植物吸收;二是得益于桥头河这个地方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当地土生土长的镇人大副主席刘宏文向我们如数家珍。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并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效益,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重视不够,产业规模化没跟上来,品种多杂,科技运用和机械化程度不高,桥头河也走过一段种植低产、农户低收、产业低效的老路。桥头河村的李玉泉家有6亩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种菜,以前与妻子两人围着这几亩地转,一年到头赚不到一万块钱,两口子不得不外出打工。2012年,经过外出取经和精准培训的李玉泉,回到家乡重操旧业。“像这块苦瓜田,正常亩产能达3500到4000公斤,如按2元一公斤的价格,能获七八千元的毛利,现在我一年通过种蔬菜有10来万收入,比去外面做事强多了。”地还是那几亩地,现在一个人侍弄轻轻松松,李玉泉感慨,运用新农业技术生产和管理就是不一样。
如果李玉泉的种植模式还留有传统农业的深深印迹的话,那么肖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展示的就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魅力了。在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先进的喷滴灌、控温控湿、绿色植保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王亚是公司负责生产的技术人员,他在现场向我们讲解起绿色蔬菜的生产:“我们的大棚蔬菜,一般是不施洒农药的,我手中这个瓶子装的叫性诱剂,主要目的是引诱杀死蚊虫,减少它的繁殖量;下面这种香草叫迷迭香,也是专为驱虫而种的。”据介绍,在该公司,已有白萝卜、白菜、辣椒、四季豆、黄瓜等8个品种被认证为绿色蔬菜,其它11个品种全部认证为无公害蔬菜。据了解,已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的桥头河蔬菜,因时新、绿色无公害,一般要比市面上的其它地方蔬菜走俏,且每斤卖价要高2元左右。“肖老爷”公司作为一家集基地建设、蔬菜加工、冷库贮藏、分销配送的龙头示范企业,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信息共享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增效增收,其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质蔬菜供应商,这在全国仅17家。
2018年,桥头河镇的经济总量达53.5亿元,蔬菜产值的比重达42.9﹪,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60﹪以上。萝卜种植面积2.9万亩,种植农户达14800户,涵盖全镇51个村,年产量11.6万余吨,综合产值达2.1亿元。如何把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这些年,桥头河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践。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邹正文对此深有体会:“桥头河的产业优势在农业,作为我们政府来讲,就是扮演好政策引导、园区服务、环境优化的角色,发挥桥头河蔬菜的品牌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总部座落在浏阳经开区的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开发湘味麻辣休闲食品的高新企业,2015年8月,公司董事长邬文明受“涟商回涟”的感召回到桥头河,投资1个亿在华美村创办这家新企业,2016年7月公司投产,主要生产以桥头河萝卜为原料的响脆萝卜条。公司副总经理陈龙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公司来到桥头河后,已与当地2家合作社1100多个散户签订了种植萝卜合同,2018年我们共计收购了3000多吨萝卜,按照0.6元每公斤的收购价,为当地散户带来了180多万元的产值,通过我们企业深加工,2018年为企业创造了4600万元的产值。”现在“邬辣妈”产品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带动就业440多人。最新的数据显示,桥头河镇已先后引进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2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7.6亿元,拥有“桥头河”“肖老爷”“邬辣妈”“玖久牌”等省著名农产品商标,带动当地14312人增收。
小小萝卜带动大产业,桥头河三产融合的势头一路看好。即将上马第三期建设的“邬辣妈”已决定把公司总部迁回桥头河;“肖老爷”的玉竹加工正在打包发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创汇500万美元的“双过半”已提前完成;今年落户的智能生物计划在桥头河建立全国首个乡镇院士工作站;探索“农业+旅游”模式的博盛生态农业,在成功获批国家3A级景区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正朝涟源第一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园迈进。随着娄底通用机场落子桥头河,航空小镇带来的小型飞机组装、零配件生产、飞行员培训等上下游产业,必将让桥头河活力四射。“我们想以农业为依托,推进生态旅游,增强人流物流,提振第三产业,把桥头河建成宜吃宜游宜商的小镇,建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邹正文如是展望。
湄江是湘江二级支流,通过涟水一路向东,最后通江达海,过去桥头河借舟楫之利,成为湄江上的重镇和商埠,经久不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天的桥头河镇正在打造蔬菜小镇、萝卜小镇、农旅小镇和航空小镇,这些元素聚合的背后,升腾的是一股磅礴力量,助推桥头河镇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长江流域的蔬菜生产示范区。(汪伯雄 王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