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峰县花门镇群楼村,有一个三代有人从军的“光荣之家”,这就是禹寿清家庭。
“‘光荣之家’的牌匾是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认可,也是全家的骄傲和荣耀。”一说起三代从军,禹寿清两眼放光:“那是1954年,哥哥刚刚6岁,我还没有出生时,父亲从部队复员回来。在我的印像中,父亲沉默寡言,干农活时也不说话,直到1980年病故时,也没有透漏半句部队的事。后来听我母亲说 ,父亲是1946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当的兵,1948年集体起义参加了解放军,解放军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直到1954年退役。我自己是1974年12月瞒着父母参的军,当时部队驻扎在江西景德镇,我在二炮80302部队当修理工。5年后的 1979年2月退役。大儿子禹玉亮1997年12月就读县职业高中时应征入伍,1999年入党,二次荣获‘优秀士兵’奖章,2000年12月退役,现全家四口在广东打工。我1997年到2018年担任村干部,21年来,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村里的事情上,问心无愧,他们都说我是个‘傻’干部。”
“寿清一心一意为乡亲们着想,就说这条公路,前前后后耗了他四年的心血啊。”68岁的邻居陈大娘指着穿境而过的水泥公路说:“从大坝桥一直通到对面的组上,共1.7公里长,3.5米宽,仅公路两旁的石坑就有7处之多,大部份是30多米长,3米高的石头垒起来的。”“这条公路修得艰难,村里没有一分钱,都是寿清说好话一分一厘筹集的,现在还有3块功德碑,记得明明白白呢!”71岁的刘大爷接上话茬,领着记者观看3块公路捐款碑,只见群楼村2010年11月的捐款碑的上名字和捐款数字依稀可辨,捐款总数分别为14700元、99650元和103400元,合计22.5万余元。“这条公路于2002年动工,先砌磡,再修路,记得砌到最后一座40米长、1.4米高的石磡时,当时是8元钱一天的工资 ,工匠们都不干了,害得寿清又拌灰浆又砌石头,苦干了半个多月,最终把石磡砌好了。”村民刘义才补充说:“就这样断断续续修了4年,2006年才铺上水泥路。”
说到丈夫,妻子赵高英双手一摊:“结婚40多年来,特别是当村干部后,把家里当‘旅馆’,培育小孩,成家立业,从不过问,风里来雨里去,都是为了村里的事,我也不拖后腿。近10年来,市水利局、市规划局在我村扶贫,上千万元的项目资金,寿清从不贪占一分一毫,被村民公认为出力最多、操心最大的‘功臣’。去年,二儿子被村民选进村班子,接上他父亲的班。”
“我一定接过爸爸的‘接力捧’,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把这100多斤的身体交给村里,尽职尽责,当好乡亲们满意的好‘村官’。” 二儿子禹玉庄坚定地说。(王玖华 陈永宜 陈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