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到我们面前的肖光盛,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交谈时,除耳朵有点背,老人思路清晰,声音洪亮,看不出已八十九岁高龄。但就是面前这位老人,28年坚守一种情怀,敬党爱党,从没改变;28年坚持做一件事情,济困助学,从未停歇;28年保持一种状态,乐于行善,从不疲倦。28年,他以遍布100多个县市、行程达70多万公里的足迹,以募集善款800多万元、扶助1100多人的事迹,为自己的人生划出了一道耀眼的霞光,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的颂歌。
肖光盛常说,退休只是人生的一半,人退休了,工作不能退,思想不能退,党和人民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
肖光盛,193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涟源市税务局退休干部。肖光盛生长在旧社会,13岁时到长沙一印刷厂当学徒,长沙和平解放时参加人民军队,因表现优秀被保送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我记得我在军校上的第一堂课学的就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从此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牢牢地记在我心中。”肖光盛经常念叨。
1956年,肖光盛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先后到涟源县木材公司、森林工业局、林业局、税务局等不同单位和岗位上班,但他无论在哪里,始终不忘初心,作风扎实,工作挑最苦的干。
1991年6月,年逾六旬的肖光盛从涟源市税务局退休。那年冬天,肖光盛到一个偏远山村看望一位多年的农民朋友,得知其儿子一年前不幸触电身亡,儿媳远走他乡,只留下一对幼孙与病重的他相依为命。当看到孩子们哭喊着“爷爷,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而老友却老泪纵横、无奈叹气时,肖光盛深受震撼,他当即从身上掏出仅有的500元,嘱咐老人赶紧送孙儿孙女上学。这次走访让肖光盛彻夜难眠,也坚定他前行的路:“我感觉种花、绘画、练书法这些没有多大意义,我要放弃我的个人爱好,从老有所乐转到老有所为。”
有了这想法后,肖光盛当即就行动起来了。他通过走街串户、多方了解附近的贫困人员,逐一登记姓名、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信息,并在实地调查后给予帮扶。在帮扶中,他也认识到,光靠一个人力量不行,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使这项工作更有意义和价值。他身边有9位老干部也是热心肠,听了他的建议,立即加入进来。郭春花是一名14岁孤儿,因患白血病,无钱医治,肖光盛首先送去200元,然后连夜写好求援书,印刷了800多份,9名老干部一齐上阵,挨家挨户进行募捐。经过11个月的奔波,共为郭春花募捐善款11.6万余元,使其得到了及时救治。
这次募捐的成功,更加坚定了肖光盛去实现“爱心大梦”的信心。在募捐过程中,肖光盛一贯坚持“心连心、实帮实、面对面、现兑现”的原则,所有爱心款均由资助人直接汇入被资助人的银行账户,他留下的只有爱心名册。多年的走访,他从不接受受助人的吃请,车旅费、伙食费、打印费都是自掏腰包,常常过着“一杯水、几个馒头就是一顿饭”的苦行僧生活。有人说,他吃不到一餐饭、抽不到一根烟,那图什么?甚至有人说风凉话,说他是为了“出风头、当先进、拿回扣”。面对流言和质疑,一些老干部相继退出了,只有他无所畏惧,以自己的光明磊落让各种流言不攻自破。
与肖光盛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从没有见着这么执着的人。涟源市税务局副局长梁希林印象特别深刻,那时他还是单位的稽查局局长,有一天,肖光盛找上门来,提出要他支持开展募捐活动,资助困难学生。当时他以为这个热心老干部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应付一下就行了。没想到几天以后,老人把受助人的名单和信息资料带了过来,并给稽查局和每个干部“分配”了资助任务。“记得稽查局扶助了2个,15个干部每人扶助了1个,他把每个人造了一个花名册,如果不是他这么坚持,大家不会这么齐心去扶的,他舍得磨,锲而不舍!”后来,不少税务局的干部职工自觉加入捐助活动,全局共有60多名干部长期结对资助贫困学生。
让人们见证肖光盛执着的还有一事。2005年4月,涟源市伏口镇黄陈村的集体森林发生特大山火,21岁的女青年龙洪元在勇扑山火中严重烧伤,生命垂危,巨额的医药费让这个普通农家无法承受。肖光盛获悉后,连夜书写印刷了80多份紧急求援书,又协助写出长篇通讯《救火女英雄,生死一瞬间》刊发在多家新闻媒体上。为尽快筹措到救命款,他多方努力,辗转找到时任娄底市委主要领导,该领导了解到龙洪元英勇事迹后,当即批示:“一定要尽全力抢救女英雄”,并号召市直机关干部职工捐款。这次募捐发动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4.5万人献爱心,筹款38.6万元,将这位“救火女英雄”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无私才能无畏,肖光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的爱心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干部、教师、职工、企业家和离退休人员加入到他的“爱心团队”,演绎了一曲激情飞扬的“爱心大合唱。”
肖光盛说,希望再活三五年,在现已资助160个“三特”博士、硕士对象的基础上,把剩下的40个任务完成,作为献给建党100周年的礼物
在肖光盛的爱心档案中,有三个“爱心十年计划”:第一个十年,发动10万人献爱心,募捐100万元善款,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人;第二个十年,发动30万人献爱心,募捐300万元善款,帮扶300名亟待帮助的人;第三个十年,发动50万人献爱心,募捐500万元善款,帮扶500名亟待帮助的人。
2005年,肖光盛如期圆了第一个爱心十年计划,发动了11万多人,募集了101万余元,帮扶了108位亟需救助的人。第二个、第三个十年爱心计划,也分别于2009年、2014年提前超额完成。计划完成看似顺利的背后,其实饱含着艰辛和曲折,甚至可能付出生命健康的代价。
2011年4月,肖光盛去涟源市七星街镇土珠村走访回来的路上,不慎摔伤右腿,导致膑骨骨折,期间两次住院进行接骨修复手术,这次变故让他落下四级残疾,至今行动不便。
在亲友们以为他该歇一歇的时候,没想到他又出发了。他说,过去帮扶撒“胡椒面”多,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加大,贫困学生完成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已不成问题,他认为助学应从“普遍助”向“精准助”转向,重点扶持家庭特困、品德特优、成绩特好的“三特”学生。他再次提出新愿望,在有生之年,帮助200名“三特”学生完成学士到硕士或博士学业,实现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抱负。
2018年7月,涟源一中应届毕业生肖晨阳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录取。肖晨阳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因受刺激精神失常,母子相依为命,高额的学杂费毫无着落,家人非常着急。肖光盛闻讯后,立即展开了募捐,他前后联系了18个爱心人士捐款,共募捐近11万元,解决了肖晨阳大学四年直至读研期间的费用,肖晨阳家人千恩万谢。肖光盛对于被救助的学生不是一“助”了事,会经常打电话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情况,甚至写信与他们交流,最高兴的是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他经常说,你们对我最好的回报,是带回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喜报。
“肖爷爷,您待我胜过亲生孙子,您就是我的亲爷爷啊。”这是考上大学的吴心意入学第一天写给肖光盛的信。吴心意是涟源市安平镇人,父母双亡,与84岁高龄、行动艰难的祖父相依为命。为帮助他继续学习,肖光盛不辞辛苦,先后3次登山去他家走访,先从积蓄中拿出一个学期的学费给他,叮嘱他尽管用心读书,其它不用管,由他想办法解决。在吴心意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时间里,肖老先后找到干部、老师和企业家等爱心人士进行接力帮扶,共为他筹集助学款5.71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心意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东南大学,现已硕士毕业在长沙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
走进肖光盛简陋的书房,泛黄的帮扶学生花名册整齐地挂在墙上,从第一位开始,爱心已经延续到第1112位,其中在读已读硕士、博士的达160名。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但这些孩子的身后,都挺立着同一个与他们命运与共的人——他们的肖爷爷。如今的肖爷爷,正以冲刺的姿态,朝着他孜孜以求的目标——资助200名“三特”硕士、博士完成学业而努力,而奔走……
肖光盛常教育子孙,我没有什么家产,留给你们的只有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秉承“勤俭为本,耕读为基,忠孝为怀,慈善为先”的家风,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支撑肖光盛的爱心路走得这么长、走得这么久,除了他的信念,更有他背后的家人。
涟源市石马山镇石梅村,地处城郊结合部,肖光盛的家就在这里,二楼的一个三居室,肖光盛和老伴刘穆桂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房中陈设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最贵的家电是一台旧的电冰箱,也有10来年了;家里的家具因年代久远褪了色,斑斑驳驳;地板砖开裂破碎,踩上去吱吱作响;房顶的吊扇,腐蚀得锈迹斑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退休老干的家。但肖老的书房里到处挂满锦旗、荣誉证书,张贴着贫困学子写来的书信,这是肖光盛视为珍宝一样的东西。
有人说,肖光盛好事做了一箩筐,女人的功劳有一半。老伴刘穆桂,今年81岁,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与肖光盛风风雨雨几十年,却没享受过几天安生日子。对此,肖光盛深怀感激和内疚: “我在外面为大家,老伴在家更省家。”
按理说,肖光盛现在每月有5000块钱的退休工资,维持两老口的正常开支绰绰有余,但是肖光盛每月光花在扶贫济困方面的钱就需2000元以上,现在累计花费16万多元,加上肖光盛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病,每月药费要四五百元,因此,这些年两老口总是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自己种菜、喂鸡,肖光盛还常年拣儿子的旧衣服穿。刘穆桂虽没多少文化,却深明事理,对丈夫的做法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全力支持:“为了多省点钱,老肖的衣服鞋子都要我亲手做,就连头发也让我剪。有一回,我连夜给他做了一双鞋,结果,他却送给别人了。”
随着肖光盛年事增高,特别那次摔倒以后,刘穆桂还要经常陪肖光盛外出走访,接待来家求助的人。2013年8月,刘穆桂在家接待一名求助者,一脚不慎跌倒了,摔成股骨骨折,在医院一住就是4个月,花费4万多元。
肖光盛有三个孩子,儿子肖前进是一名普通税务干部,大女儿肖赛美是普通乡镇干部,虽然收入不高,受父亲影响,都乐善好施,奉献爱心。肖前进长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还是单位的慈善大使。小女儿肖超美下岗多年,靠摆小摊为生,即使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没向父亲伸手求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肖光盛的言行悄悄地影响到他的第三代。孙子肖忠耿,2012年考上军校,在校期间,他就开始利用自己的部队津贴认领了湖南农大的一名贫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直到2018年该学生毕业。从2018年起,他又承担了一名武汉大学研究生的资助任务,一诺就是5年。
在肖光盛心目中,最荣耀的不是家人比谁有钱、比谁阔气,而是家风好,人人争先进、个个争上游。现在他全家拥有3个军人,6个共产党员,孙子肖忠耿就读军校期间参加信息工程竞赛荣获二等奖,是优秀共产党员。满怀对党的深情,年逾八旬的老伴刘穆桂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他家的第七名党员。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一种精神感染着、激励着。一位伟人说过,如果一个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肖光盛就是!(汪伯雄 王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