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25日> > 第18版 > 新闻内容
弄“书”作假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袁杰伟

 

  日前与家人去一餐馆小聚,餐馆古色古香,琴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仰目所及,是一排排世界名著和各种版本珍稀的图书,忍不住想去拿一本来读。但因这些书被束之高阁,举手够不着,便想请服务员帮忙。小女笑道:老爸,这都是假书,只有壳,没有书的,你不知道吗?

  我当然在茶楼酒肆见过金玉其外、空洞其中的假书,但那都是砖头厚的一本,有的没有具体书名,看上去很美,一看就知是假书。而这里的书,却有小开本的,有薄薄的一本,还有封面设计,有的还像被翻旧的一样皱了边。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也是假书。我依然坚持要让服务员拿一本来看。

  服务员过来,彬彬有礼的微笑说:先生,我们这里的书都是模型!

  这下我真的讶然了。弄“书”作假,弄此砖头厚的假书作作样子也就罢了,何苦弄得跟名著的封面、厚度一模一样,甚至被读者翻旧、翻皱的样子也弄得那么逼真?

  孔子非常痛恨始作人形俑殉葬的那个人,咬牙切齿地咒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对始作假书充斥酒肆茶楼餐馆间的人,我也应该怀如此之恨吗?我曾听说有许多暴发户和煤炭老板家中“藏书”数万,但那“藏书”也只是用来“藏”而已,从不去翻阅。既然从不翻阅,我觉得就藏这种假书也未尝不可。

  消费场所假书充斥,至少说明前来消费的人们是认可读书是雅事的,哪怕是假书,哪怕是娱娱视野,哪怕根本不会散发出“书”香,也要用书来撑撑门面。

  这其实是对读书文化的一种消费。

  我不禁联想到近年来街上流行的“破洞裤”、补丁裤,明明一条好端端的裤子,却要刻意在膝盖处弄一个大窟窿,后来服装商就专门生产这种破了窟窿的裤子;明明屁股处没有破,却要扎一个大补钉……这当然不是时尚的错,而是消费甚至娱乐从前的贫困成了一种时尚。因为现在我们早就不需要穿破洞裤和补丁裤了,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自信去消费它们,消费它们才成了时尚。

  我还想到好些年前曾风行一时、现在依然火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街上的许多餐馆打着“人民公社”的牌子,餐馆里摆上仿制的人民公社时期的碗筷,服务员甚至还穿上当时盛行的服装,室内装饰着当时流行的标语。“人民公社”大食堂曾经火遍众多城市,前去消费的人们激动、亢奋、络绎不绝。

  显然,这是人们对“人民公社”这种文化的怀旧,或者说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对计划经济时代吃饭方式的一种怀念和消费。消费旧的文化,当然是可以成为时尚的。

  然而,令我感到困惑的是,难道读书也成为了一种旧的文化的吗?成为当今人们可以消费它而成为时尚的东西了吗?我们可以自信到不必再读书了吗?读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活动,甚至爱好读书的程度指数,是衡量一个城市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最近看到一条消息,7月17日至23日,为期七天的第30届香港书展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在这个以商业名世的城市,一个书展竟然汇聚39个国家及地区、共686家参展商参与,举了办310场名家见面会、新书推介等文化活动。更让我惊讶的是,总入场人次约为100万;有市民在展厅外通宵排队等候入场,以抢购心仪的限量版签名小说。

  看来,读书在香港还是一件炙手可热的事,作家在香港是香饽饽,有人通宵排队买其签名书,其受追捧的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港澳台明星在大陆。

  但在我们身边,从茶楼酒店的假书现象来看,读书似已成为人们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是玩手机。如果弄“书”作假真的意味着读书已成为人们可以消费的“旧文化”而成为“时尚”,那倒真的是非常非常令人担忧的。我相信这不是我的杞忧。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