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25日> > 第23版 > 新闻内容
故乡情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后不用上班了,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偶尔会写写文章投向报刊杂志,然而一直没有被采纳登载过。直到1999年5月,我写的短文《助人也助己》在《三湘都市报》上发表,虽然只有几百个字,对我来说却是一种肯定。此后,相继在湘潭日报、快乐老人报、湘潭晚报、娄底广播电视报等媒体上发表各类散文近三十篇。特别是2015年,在娄底市宣传部、娄底市委老干局和娄底广播电视报的联合征文中,我的《落户娄底三十五年话娄底》还获了三等奖。然而,回顾所发表的文章,涉及故乡情怀不多,这也是一种遗憾。

  我出生在双峰县铃山(现梓门桥镇的附铃村),那里现在山清水秀,在我儿时却是个穷山窝,记得孩提玩伴们唱的歌谣中有两句“有女莫嫁铃子山,磨子难推水难担”。它较为形象地概括了当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因耕地少,缺水,当地人只能开垦荒地,种植杂粮,尽管起早贪黑,贫困始终如影随形。

  土改复查时,我家被划为富农,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订下的家规是“四日八餐”,即没有晚餐吃,早中餐则是杂粮(红薯、荞麦、蚕豆、小麦),米饭只是个点缀。除了过年,很少吃过纯米饭,几个月看不到肉星子是常事。富农家的生活尚且如此,贫下中农的生活可想而知了。

  离开潭宝公路进村的路是一条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整个村子有数十座茅屋和少数的瓦房,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的小土路连接着所有的院落,房前屋后大都栽种着果树,沟坝从树旁穿过,滋润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四季耕种的田野,养育着世世代代躬身耕作的百姓。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将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中,搁在每一棵待收成的庄稼上。在月色下挖土,挑粪,护秧,期盼着每一届庄稼都有个好收成。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家乡人观念更新,脱贫致富,很多人外出打工发了财,然后回乡创业,发展多种经营,种地也实现了机械化,产量增加了好几倍,网络普及到了每家每户……这样的喜讯,一次次让我惊叹,撩拨起了我对故乡无限遐想。

  然而,虽已退休,但因身体原因,故乡之行,却是少而又少。有的只是听到的消息,却无缘再见一眼心中的故乡。

  一年前,细哥辞世,适逢我摔断股骨,悲痛的我拄着双拐由儿子开车回故乡奔丧。一路走来,与潭宝公路相连的,已是宽阔的水泥路;村子里的住宅都是新建的楼房,再难觅儿时那些旧屋;每户之间相连的是平坦、清洁的水泥路;我哥家更是住上了两层楼的小别墅;村民乡亲个个都衣着鲜亮,容光焕发,谈话的主题无不是如何发家致富奔小康……这次回乡,我本是带着病痛和悲伤。然而,当路两旁青翠欲滴的竹林真实地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情却渐渐开朗起来。细哥辞世,虽然让我心有不舍,但毕竟属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亲眼见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现在已经节节高,却略为抚平了我内心的伤痛。

  离开时经过一座当年我参与过修建的水库,我让儿子放慢了车速,只见库面上水波潋滟,满是蓝天白云和竹林的倒影,再仰望铃子山,竹木苍翠,其间夹杂着雾气,宛如飘纱。村民呼吸的都是清新甘甜、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怪不得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多,还有了90多岁的,这得益于政府的环保建设抓得好,原本贫瘠的土地,现在变得山绿水清。这里的人们已朝着美好的未来奋进,实现了小康梦,为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增添了新貌。(王凤姣)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