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后的楚怡工业学校)
(陈润霖铜像)
(记者采访)
“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这是新中国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这个人就是湖南工业教育的先驱陈润霖先生。他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后来创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开创了湖南工业教育的先河,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就曾经就读于该校。
时至今日,陈润霖的“实干理念”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3月25日至26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娄底调研时,还专程参观了楚怡工业学校旧址。
7月22日,“传承红色基因”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新化县游家镇白沙村的楚怡工业学校旧址,了解到这名伟大的教育先驱者对于湖南工业和教育,以及对于中国革命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青瓦白墙,绿树成荫……7月22日,记者走进复原后的楚怡工业学校,看到了过去的课桌椅,也看到了战火纷飞年代的求学场景,还看到了朱镕基总理过去的成绩单。这一刻,陈润霖先生为中国进步孜孜不倦追求的历程展现在了采访团的眼前。
为国办学的教育先驱
陈润霖,1879年10月14日出生于湖南新化县的一户贫民家庭。当时,陈润霖所处的时代是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时代。他看到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清政府腐败无能,惧外媚外,卖国投降,心中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力日微。戊戌维新失败,对他震动很大。从而他积极主张革命,立下了为国培养人才的宏愿。
1906年,陈润霖在长沙创办楚怡学堂。楚怡者,“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谓也。学校以“楚怡”命名,用意在此。
1914年陈润霖再办楚怡工业学校。他还考虑培养人才应从幼儿时期开始,遂在小学内加办幼稚园。1923年11月,增办楚怡中学,与小学、工业相衔接,使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工业专科联成一气。统称为湖南楚怡学校。从此,形成“三校一园”的体制,实现了他培养人才连贯一气的主张。
战火纷飞仍坚持办学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楚怡“三校一园”化为灰烬。陈润霖将楚怡中学迁湘潭炭塘子,楚怡小学迁长沙河西望城坡。不久,以上二校受战局影响,被迫停办。他将保存下来的楚怡工业学校迁往家乡,好不容易在长沙雇到数十艘民船,出湘江转洞庭湖,经益阳溯资水而上,将图书设备运到新化县城。先寄住新化的上梅中学,临时复课;再在距县城10多公里的游家镇白沙村购置土地,一面盖房建校舍,一面扩大招生,继续办学,当时规模将近五百学生。
白沙洲校园在资江边,依山傍水,环境安谧,宜于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师生们仍然自得其乐,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话剧团、京剧社,开展各种球类活动等,青年学子的歌声和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支持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
毛泽东早期在长沙开展革命活动,楚怡学校是他活动据点之一。
1913年,陈润霖在长沙创建省立第四师范。当时入学考试第一名本科就是毛泽东,讲习科就是何叔衡。不久,四师并入一师,毛泽东转到一师毕业。
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时,他和新民学会会员经常来楚怡学校,在何叔衡处开会。由于毛泽东、何叔衡与陈润霖意气相投,且又是陈润霖办四师的高足,所以毛泽东、何叔衡和新民学会会员在楚怡的活动,陈润霖都是给予热情支持。
1919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楚怡小学召开新民办学会会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内外形势,号召大家深入群众,组织力量,迎接革命风暴。
同年5月,毛泽东、何叔衡召集长沙各校代表在楚怡开会,宣布罢课,声援北京学生五四运动。陈润霖以省教育会的名义,发了一个快邮代电,请求全国各省教育会,采取一致行动,大力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五四”前后,毛泽东率领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开展驱张(指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运动。陈润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革命行动,来往于长沙各校之间,深刻揭露张氏兄弟“尧舜禹汤”的“虎豹豺狼”的罪行,指出“张毒不除,湖南无望”,号召在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积极参加驱张运动。
1919年,陈润霖和徐特立、朱剑凡、胡子靖等人为了推进新的民主教育和加强本身的团结,发起组织了一个学术性的团体-“健学会”。该会当时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在教育界很有威望。会员多是各公、私立学校校长和教职员,主持人是当时任省教育会会长的楚怡校长陈润霖。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一篇题为《健学会的成立及进行》的长文,对“健学会”作了很高的评价,称这个团体的出现为‘空谷的足音”。
1920年7月,毛主席发起创办文化书社,陈润霖积极赞助,大力支持;8月23日,毛主席在楚怡学校召开了发起人会议。此后,陈润霖让楚怡学校贩卖部作为文化书社的代销处。凡文化书社经销的书刊,如《向导》、《中国青年》、《先驱》、《新青年》、《新生活》、《新教育》等,楚怡贩卖部都积极组织代销。陈润霖热情支持赞助毛主席创办“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驱张成功后,毛主席和一些人发起赴法勤工俭学,陈润霖积极支持。他当时刚辞教育部参事之职,又代表教育部到上海发放勤工俭学学生的旅费,筹办出国手续。当时蔡元培亦有书信同陈润霖往来,商谈赴法勤工学事,均都得到陈润霖热心赞助。
朱镕基无法忘怀的求学地
1946年初,楚怡工业学校迁返长沙。陈润霖于1月26日在搬迁校舍途中病逝于船上,安葬在新化校园的旧址内。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1950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楚怡工业学校建立基层党组织。同年底,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定为“湖南省楚怡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下学期,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业学校。楚怡工业学校办学历时40载,毕业学生达3000余人,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且能吃苦耐劳,一向为全国各厂矿企业争相竞用。
1952年,全国工业学校体制调整,楚怡工业学校一分为三:以原楚怡工业学校矿冶科为主体组建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来并入中南矿冶学院改名的中南工业大学(即中南大学南校区,进校门的大道即为“楚怡路”);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与粤、桂、豫三省工业学校机械科合并,组成汉口汽车制造学校,后来归属武汉理工大学;楚怡工业学校土木科与武昌高工土木科、郑州高工土木科合并,组成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后来融入武汉城建学院(即今华中科技大学)。
朱镕基就曾经在新化校址求学。1943年12月,朱镕基在长沙广益中学毕业以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编在机械科第31班。朱镕基深情回忆了在楚怡学校就学的经历:“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传承楚怡的“实干精神”
“为干而学,在干中学”是陈润霖创办楚怡工业学校一直坚持的方针,这种“实干精神”在今天的湘中大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
7月29日上午,湖南省产业项目建设推进现场观摩会我市成为首站,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省政协主席李微微等领导现场考察了娄底南·联创小镇发展情况。
这是我省连续第3年举行这样全省性、高规格的产业项目观摩和推进会,目的就是要在全省上下树立起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娄底南·联创小镇”因其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依托高铁优势发展新经济新业态闯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子而成为此次观摩会的首站,这也是我市近年来“实干”抓项目的一个成功缩影。
项目是干出来的。“娄底南·联创小镇”充分利用闲置的娄底高铁站广场,通过试水市场、精诚招商、政策支持等方式,成功引进了浙江颐高、陌陌科技、顺德造、湘谷科技、浪潮集团等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目前已带动346家中小微企业入驻,建成了“省级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和“省级大数据产业园”。截至今年6月,共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税收1.2亿元。过去乏人问津的“冷铺”,如今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热土”。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近年来,娄底广大干部群众就是靠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赢得了发展先机,取得了巨大成就。从2016年的“合格答卷”,到2017年的“优异答卷”,再到2018年的“好”成绩单,都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干出来的。
时空交织,我们可以欣慰,陈润霖为之奋斗的祖国和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仍将继续进行着……(肖鹄/文 刘新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