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9月05日> > 第2版 > 新闻内容
双峰山水孕育革命初心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团在双峰采访)

 

 

 

 

 

 

 

  (大村地下党支部陈列馆)

 

 

 

  钟灵毓秀的双峰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三国蜀相蒋琬、元朝大学士冯子振、明代大理寺右评事贺宗、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均出生在双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近代,秋瑾、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一批批仁人志士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宏伟事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我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传承红色基因”采访团踏上了这块热土,沿着历史的脉络,寻觅革命先烈们的初心。

 

  伟大的革命母亲

  “根据我们对党史的最新研究,蔡和森一家人应该走出了五位中央委员,还有一位就是新中国纺织工业主要领导人钱之光,他是蔡和森外甥女刘昂的丈夫。”记者团首站来到了蔡和森纪念馆,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原介绍了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

  说起蔡和森,不得不说起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她养育和影响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几名伟人——儿子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女儿蔡畅,曾担任全国妇联主席,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多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多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儿媳向警予,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女婿李富春,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今后,也许还要再加一个名字钱之光。

  “葛健豪作为一个乡下小脚老太太,能勇敢地走出山乡,走向长沙、上海,甚至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活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母亲。”在双峰县永丰镇璜璧堂村石板冲葛健豪故居,罗平原向前来参观瞻仰的记者团讲述葛健豪传奇的故事。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1865年8月17日出生于现双峰县荷叶镇。葛健豪五六岁在家馆读书习字,能背诵《四书》等经典,16岁奉父母之命出嫁永丰镇,婚后育有6个子女。她经常教育子女要乐于助人,关心贫苦大众。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蔡和森、蔡畅经常帮助他人插秧、割稻子,帮小伙伴割草、放牛,从小就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感情。

  1913年,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开始招生,葛健豪得到消息后,毅然卖掉了部分陪嫁首饰凑足所需费用,带着蔡和森、蔡畅,长女蔡庆熙及其女儿刘昂,一道去了湘乡县城。当她到县城第一女校报名时,老师见她是位裹足的妇女,年纪这么大(实龄48岁),不肯让她报名。她很气愤,便要儿子帮她写一张“状纸”到县衙去告状。县官看完呈文,例行公事地说:“叫什么名字呀?”葛健豪答:“我原叫葛兰英,现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打倒封建豪强。”县官闻言一惊,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她大声说:“要寻求救国道理,男女都要读书。”县官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人,令学校破格录取。就这样,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立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在另一学校)同读高小班。

  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后,葛健豪为了鼓励女儿蔡畅逃脱封建包办婚姻,让蔡和森把妹妹蔡畅接到长沙,考入周南女校读书。在蔡和森的支持下,葛健豪又带着长女蔡庆熙和外孙女刘昂从永丰到长沙读书。蔡家祖孙三代5人同进省城求学,曾在省城传为佳话。在此期间,蔡和森结识了毛泽东,他们一起交流革命思想,畅谈革命理想,探索革命之路。

  “五四运动”时期,葛健豪又全力支持蔡畅、向警予等人组织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以身作则,积极报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一名中国老妇人拄着一根拐杖踏上法国,寻求救国良策的事迹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佳话。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在永丰石板冲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临终前,她还一直不知道蔡和森已经为革命壮烈牺牲,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她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你们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蔡母逝世的消息,提笔写下“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遥祭“蔡伯母”。葛健豪虽非中共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人们尊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母亲”。

  忠诚的大村地下党

  在双峰县梓门桥镇东湾村梓大公路旁边,静静矗立着一栋六进两层仿古式建筑,中共大村地下党支部陈列馆就在其中。顶着炎炎烈日,记者团一行来到了陈列馆,聆听地下党如何在当时残酷环境中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

  “中共地下党大村支部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这里走出了王俊恒、王振学、刘资生等一大批革命先辈。”梓门桥镇副科级干部宁智泉讲述起发生在该地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1926年夏,中共湖南区委和青年团湖南区委号召青年学生“到民间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时已在省城入党的王振学、王南堂、王芝庭、王正身回到家乡,与在双峰高小执教的地下党员王俊恒取得联系。他们5个大村人一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是年10月,在大村桑林胡祠建立党支部。这是中共湘区委第三特支所属的第三个基层党支部,是现双峰境内第一个支部,代号“戴春池”(“大村支”的谐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村地下党支部这个火种,不久就在双峰大地呈燎原之势。至1927年春,马日事变发生前,大村地下党支部党员发展到220名,建立党支部18个。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共建立区农民协会44个,乡农民协会498个,发展会员19万余人。

  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但遭到了土豪劣绅的疯狂反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长沙的反动军阀许克祥,制造了反革命的马日事变。自此,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转入了低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37年9月,创建中共大村支部和领导过农民运动的王俊恒,受上级党组织的委派,回乡重建党的组织,“寻找旧的种子,发展新生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进行地下活动”。他在大村的东湾、山口一带找到大革命时期双峰境内第一个党支部的成员,恢复了他们的党籍。建立了抗战时期中里境内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的组织——东湾支部。

  1949年春,东湾支部根据县工委的指示,积极进入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1949年5月17日,县工委在东湾召开军事会议,6月初起义,6月10日开往薛家渡,正式成立湖南军区湘乡分区司令部。7月下旬在沙田文甲堂进行整编,改名为地方兵团、下辖三个大队一个直属中队,人枪500多。8月进军湘乡县城,8月17日与大军会师。

  从1926年的“大村支”到1937年的东湾地下党支部,再到地方兵团,在东湾,地下党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用生命和鲜血在双峰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对党忠诚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手记:

 

  传承红色基因 初心不忘跟党走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双峰山水孕育革命初心。

 

  在采访前,记者从未想过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梦想能与一个泱泱国家紧密相连,在封建年代葛健豪的特立独行、执著笃信,推助着这位小脚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了法兰西,就是为了她的一个梦——中国复兴。她的儿女们,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富春、钱之光、刘昂……每一个名字也因为这个梦而与中国革命休戚相关,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采访前,记者从未想过一群人、一个党支部即使面对残暴的军阀和冷血的反动派,还能那么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家乡人民能够脱离苦海,从贫穷走向富裕。

 

  为匡复中华而舍生取义,这是葛健豪与她的儿女们的梦想,也是大村党支部地下党员们的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历史的车轮已渐渐远去,岁月的痕迹却永远定格。在新时代,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人民的生活日益美好,但是,革命先烈们在黑暗中摸索救国道路,跟随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求索奉献的精神仍然历久弥新。这种精神将鞭策着所有共产党员们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应传承好红色基因,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忘初心跟党走。(□肖鹄/文 刘新山/图 )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