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未检案件十一年来,检察官邓娅玲深刻地体会到,一些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都有一些故事,未检人不仅仅是办案,有时候更是迷途孩子的导航手。
2018年10月的一个晚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邓娅玲美好的亲子时光。“邓检,你终于接电话了。谭某昨天被侦查机关讯问后,回到监管场所情绪一度失控,还出现晕眩,今天经过狱医诊治身体已无大碍,但情绪仍不见好转。刚才我通过其他被监管人从谭某处发现了二封遗书。”
电话对方是市看守所未成年人监室的管教打来的,谭某是邓娅玲当时正在办理的一起故意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这已经不是谭某第一次想自杀了,情绪一直不稳定。挂完电话,邓娅玲的心情一直没有平复,谭某写遗书给堂姐、父母亲,说明这几人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根据未检特殊制度,可以安排一次亲情会见,用法律的温度,亲情的温暖感化。向领导请示,批准同意后,邓娅玲披上外套赶到办公室查找到谭某父亲的电话,立刻安排其通知谭某的堂姐,两人第二天赶到看守所。
次日9点,邓娅玲赶到娄底市看守所,谭某的亲属立马迎上来,他父亲眼角湿润,急切地对我说:“邓检,该怎么办呀?”我安慰道:“你们不急呀,他的情绪现在不稳定,需要你们安慰,你们平复好心情,想好怎么说,好吗?”他们频频点头。当会见室对面的门缓缓打开,谭某眼神一怔,“爸爸、姐姐你们怎么来了?”他的堂姐赶紧拿起话筒,“我们怎么能不来呢?你可千万别做傻事呀!”谭某再也抑制不住情绪,泪水夺眶而出,他堂姐顿时嚎啕大哭起来。那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原来亲情如此可贵。
邓娅玲上前扶住他堂姐,递给她纸巾,安抚好她的情绪。谭某的父亲先与谭某通话,谭某叫了一声“爸爸”,父亲沉默了一阵才缓缓抬起头,两人对视良久。那一刻,我感觉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抹去眼角泪水对他说:“满崽,我们没有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堂姐的情绪稍微平缓后接过话筒,“我知道你心里苦,但你要坚强,我们都等着你回来!”经过一番沟通,谭某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秘密,他这段时间整晚睡不着,脑海中会不自觉的冒出案发时的情形,感觉很孤独、很难受。写信给他堂姐是因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亲密,堂姐是最懂他的人。
此次会见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即将结束会见时,谭某提出要与邓娅玲通话,他亲切地喊了她一声“邓姐姐”,邓娅玲知道这是一种信任,耐心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劝他不要有心理负担,教育他配合司法机关开展工作,经过短暂的沟通,邓娅玲明显感觉到谭某情绪的转变,也让她深切感受到这次亲情会见的及时和必要。
在回来的路上,邓娅玲感慨,是什么让一个未满十八岁的少年毅然写下如此决绝的遗书,他的内心又经历过怎样的挣扎。一个孩子犯错,不全是他一个人的错,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受各方因素影响容易犯下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但他们易感性、可塑性强,需要法律的惩戒和引导,需要社会对他们足够的包容,需要家人对他们足够的理解,这就是法律的温度,亲情的力量。
(根据邓娅玲自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