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6日早8点,涟源市三甲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内,搬迁户梁雪庄从三楼下到一楼的旭辉首饰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开心地告诉笔者:“我在家门口每个月能够收入两千元左右。”这是涟源市多措并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个缩影。
涟源市易地扶贫搬迁14482人百分之百实现了脱贫。2018年,涟源市委政府在全省贫困县率先制定《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建立专项扶持资金、盘活用好土地资源、发展脱贫产业、扩大就业扶持、搭建创业平台、强化社会保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7个方面,提出了23条细化举措。全市实行后续扶持“五个一”精细管理,每个家庭明确一名帮扶干部,定制一个帮扶方案,选准一项脱贫产业,每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一个服务中心,完善一套管理机制,全面覆盖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产业、生产生活生态。
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涟源市着力发展后续产业,选准产业项目,以投资入股、产业奖补等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产业支持政策。依托娄底高新区扶贫产业园和桥头河蔬菜、古塘金秋梨、伏口商贸服务等特色产业,带动2800多户搬迁户入股经营或劳动就业,户均增加年收入7200元。出台《涟源市“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商业门面等配套物业建立“扶贫车间”,市财政给予适当场地、设备、物流、就业等补贴。目前,全市已有15家位于易地扶贫安置点或安置区域的“扶贫车间”建成投产,吸纳1200余贫困人口就业。
涟源市还通过举办月嫂、厨师、建筑工等专场培训班,建立劳务协作网络,开发管水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优先保障劳动力较弱的搬迁人口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对各类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补,鼓励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业,鼓励搬迁人口通过诚实劳动增加收入。目前搬迁户劳动力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对全市223户整户无劳动力搬迁户和家庭成员有残疾人员搬迁户,涟源市以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投资入股产业项目,以竞争性立项方式选择1至2个符合全市产业扶贫规划,吸纳20名以上搬迁人口稳定就业的产业项目投资入股。投资入股期限不低于10年,前5年经营主体每年按不低于市易地扶贫搬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额的8%支付投资收益,5年以后,按照项目经营效益享受相应红利。
涟源市通过发挥结余资金的杠杆作用,实施后续扶持项目管理,增强搬迁群众发展能力,成效明显。2016年以来,搬迁人口脱贫率达100%,2018年,搬迁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远远高于现行脱贫标准。(肖星群 周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