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广播电视报 肖鹄
7月下旬,我参加了“传承红色基因”行进式主题采访,最大的感受是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采访,还是一次爱国教育,一次心灵的洗礼。
采访前,我认真看过“半条被子”的故事。我就想,娄底传承的红色基因应该是什么?在当下更应该是什么?采访中,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娄底这块热土上的红色精神。比如奉嘎山里长征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精神,锡矿山上为自由而不懈斗争的精神,还有蔡和森光辉的一家人为匡复中华而舍生取义的精神……我在采访时,为他们的情怀和理想而感动和震撼,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其中,我尤为震撼的是李聚奎给涟源亲人写的几封家书。那几封家书有李聚奎的亲笔信,也有他在重病之时委托秘书写的。这里面既饱含一名老红军对亲人的不舍之情,也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这位开国功勋自然是身居高位。此时,他在涟源的亲生儿子几次三番来信,希望能帮其进城,当个城市人。但是,李聚奎在回信中对其进行了严厉指责,甚至说如果继续提出这些要求,就不要再往来。而且,我还听李聚奎的孙子谈起,他们一家人去探望爷爷时,当地政府官员也想趁机去结识一下,但李聚奎非常“不给面子”地拒绝了。按照常理来说,或是血浓于水的亲人,或是家乡的父母官,作为一个开国上将对其给点关照不是应该的吗?但是,李聚奎不愧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三个纵然”的誓言。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政党,而不是为个人捞好处的地方——这就是通过李聚奎的家书,传承给我们的一种红色精神。今天,我们更应牢记和发扬这种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坚决抵制车轮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从吃喝到出行,从节庆假日到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做风清气正的表率,从而使社会风气更加清新。
另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娄底的红色旅游资源其实很丰富,但是开发力度还是不够,也缺乏更好的策划。如果能将全市的红色旅游作为一整盘棋来规划,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下一代在家门口就接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推动我市的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