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娄底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准扶贫专场发布会,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禹云华就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进行了发布。涟源市委副书记吕余庚、新化县委副书记周海强分别就涟源、新化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进行了发布。
我市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2014年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3万人,共有贫困村574个(并村后为49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9个),新化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涟源市和双峰县为省级贫困县。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5.36%。2014年娄底的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在全省均位列第五,是全省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8个一类市州之一。
近年来,我市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减贫脱贫成效明显。2014—2018年,五年时间累计减少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46万余人,退出贫困村397个,双峰县如期摘帽。全市累计脱贫率84.61%,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5.36%下降到2.8%。按照分年度分措施脱贫规划,到2020年初我市的贫困县将全部摘帽,贫困村将全部退出,未脱贫人口将只剩2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0.6%左右。这是娄底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过去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99个,引导121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06个种养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35.1万人。全面推进就业扶贫,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9.7万人,通过开发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引进扶贫车间、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吸纳了更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深入开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和金融扶贫。贫困群众增收来源更加宽广和可持续,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7元,较2013年增长4598元,年增长幅度稳定保持在10%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82.67万人次8.2亿余元;全面加大“三帮一”劝返复学力度,为残疾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偏远学校办学条件,杜绝了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规范慢性病签约服务,开展消除卫生室“空白村”行动,基层医疗能力明显提高;全面落实“一站式”结算服务,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障、扶贫特惠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政府兜底“六重保障”后,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超过了85%。实现扶贫政策和低保制度有效衔接,扶贫对象“应保尽保”、低保对象“应扶尽扶”,自今年7月1日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720元/年,月人均救助水平提高到197元。
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6—2018年,娄底共解决3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共有6.8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4万贫困农户通过危房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通村通组公路全面提质,光纤通达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07个。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很多乡村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了,幸福感和安定感明显提升。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显著增强。动员贫困群众自觉开展“治惰、治懒、治脏、治赌、治愚”的“五治”行动,不断激发脱贫动力。动员村支部书记争当“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918人,发挥脱贫示范、带动作用。动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今年1—7月共有479个机关或学校食堂采购了1.4万贫困农户的农产品,4.9万名结对帮扶干部采购了帮扶对象的农产品,397个帮扶单位采购了驻点村的农产品,金额总计2949万元;市县机关物业公司、工业园区企业从贫困村招聘员工2500名。这些做法有效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积极就业,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发生可喜变化。
农村基层的攻坚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在脱贫攻坚中锤炼干部作风,目前全市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746支、驻村干部4799名、结对帮扶干部5.3万名。市级领导带头示范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签字三联系”,坚持以“四不两直”方式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建立“有事请找我”责任当担机制,党员干部主动为群众“解心结”“解忧愁”“解难题”。探索开展村级小微权力+“互联网+监督”工作,全面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这些做法促进了干部队伍作风转变,提高了基层组织的责任意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
今年是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全市要减少贫困人口7.84万名以上,101个未退出贫困村全部出列,新化县和涟源市如期摘帽。(王友专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