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人生如戏。谁说的,不知道,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可是,有一天我偶然有了心得:人生其实宛如涂鸦。
常言说,字如其人。或循规蹈矩,或行云流水;或阿谀逢迎,或左顾右盼;或险中探幽,或委婉求全;或张扬若癫,或细弱如丝;或老成持重,或步履薄冰;或节制有度,或放浪无羁;或浓显骨气,或淡似飘烟......那一幅幅看得见却又一时难以悟透的豪情写意,确实把人生勾勒得淋漓尽致。
涂鸦一词,源自于唐代卢仝《示添丁》中的诗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真的是:文人骚客感慨多,风花雪月相思众。通俗地说,涂鸦就是用墨汁在纸上乱写乱画而已。
我是什么时候迷上涂鸦的?具体说不清楚了,当然绝对不是子承父业。因为爹娘都在苦水里泡大,能认得的那几个字,也是从扫盲班里学来的。但不知他们缘何将穷困的根源归咎于“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于是节衣缩食地把三个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让街坊邻居的眼光羡慕得直闪直闪。
自顾自地上了瘾似地胡涂乱抹了几十年,并且从来没有正宗地拜过师。细想起来,我的所作所为倒是很符合“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的基本解释的。
拙劣也好,胡涂也罢,凡事皆有不同的品味。喜欢的,爱这东西养眼,并不在乎书家是不是名人,然后花上几百元装裱挂于堂中,逢人还要夸上几句,书卷气儿浓浓的,讲究的就是要一个气派。不喜欢的,即使书家名气再大,甚至标价几千上万元一平方尺,而在他们眼里透出的总是不屑一顾,还时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吃饱了撑的,花这么多的钱买一张纸,还不如再垫上一点买套新房享受享受。
喜欢不喜欢,只是人生的一种心态。人生在世,三个嫌者,三个爱者,不足为怪。我们还是三句不离本行,继续来纠结涂鸦吧。有人说,一字不对,千字无益。殊不知,千字都对,乃是书匠之为。纵观前人,涂鸦者无非都在苦字上下功夫,或饮墨,或黑池,或埋笔,均是苦练而成,绝非临习某一帖或某一字而能成为后世之师。
世上本来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人生呢?学书意在领会前人之所以成为书家的过程,而不是对样画葫芦,不然中国的书法就永远只有古人而无来者了。做人犹如临帖,一笔一划要透过帖去找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虽然有些字会走样,似像非像,甚至混杂多体,但从帖中学到了学不到的东西就是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了。
禅语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临帖时心由境生,随着书道渐渐进入“无喜亦无忧”的境界,才是终生之追求。所以,主见决定方向,切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追风而为。质本洁来还洁去,留取丹青照汗青,临池而思法则,为人而懂规矩,从方寸黑白之间悟出一些“顺其自然”的深奥东西来,才是人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最佳心境。
我常对书法怀有敬畏感,每日而习之,临帖而思之,久而久之,自然为功。临池无捷径可走,惟勤能补拙,人生亦然如此。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诗是苏轼的名句,常被用来感叹对人生了解愈多则烦恼愁苦就愈多。人生宛如涂鸦,只要对于自己的选择问心无愧,又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呢。芸芸众生,滚滚红尘,若是在纷纷扰扰的众人眼里还有一个我,那也应该算是有了愚斋心得了的。
愚斋之见,惟此足矣。(游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