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傻子”,他们无畏严寒酷暑,无惧崇山峻岭,甘于独守寂寞,只为在最美的那一刻按下手中的快门。他们就是娄底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们。
10月22日至30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娄底市首届风光摄影作品展”在娄底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征集了3800余幅作品,精选入册的作品332幅,展出70幅精品照片,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城市风光、工业风光、农业农村风光、自然风光、生态小品五大类展出。这是娄底摄影人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也是娄底摄影人用作品向祖国汇报娄底发展成就的匠心之举。
10月30日,记者又一次走进“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娄底市首届风光摄影作品展”的现场,漫步其中,有瑰丽的新化山水;有秀美的龙山风光;有婀娜的涟水景色;还有气势磅礴的钢铁新城;以及日新月异的娄底街景……美哉,娄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人们在娄底首届风光摄影作品前驻足感叹时,却不知道每张照片的背后都饱含着娄底摄影家们的汗水和智慧。
杨暴默:“大美娄底”的策展人
“我是被摄影深深‘耽误’的美术家。”这几乎成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暴默的口头禅,尽管如此笑说,他的摄影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美术科班出身的他成为了报社的美术编辑,又由于对造型艺术的热爱,开始了摄影之路。这一路走下来,成为了摄影界书法最好、书法界摄影最好的文艺工作者。他说,作为协会的主席,我不是协会里拍得最好的,我的工作职责是组织管理协会,推动协会进步,更新摄影理念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为娄底摄影人搭建更好的平台。
“这次展览是整个摄影协会共同的付出才有这么震撼的效果,创作15米的长卷这个创意是多年前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的,凭借着模糊的印象,又遇上新中国70华诞的契机,想通过摄影作品向外界展示娄底新形象。别小看这15米的长卷,我们耗时一个多月,从上万张照片中选出200多张再精选出16张最具娄底代表的图片,小小的插件都找了400、500张照片,选出最为合适的,后期不断地调整、改进,最终完成了这幅巨作。”杨暴默娓娓道来,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把故事说得云淡风轻,这是他作为摄影协会主席的责任,也是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袁小锋:用心用情追风景
拿起相机20余年来,袁小锋一直在拍摄娄底的路上。有一年大年初一,晚上本是阖家团圆的时候,袁小锋却已经飞驰在赶往紫鹊界的路上。当时,他就一个想法:过年了,紫鹊界的村民们都回家了,终于可以拍一张充满温暖与年味的照片了。
深夜,袁小锋赶到紫鹊界后,为了拍摄到村里万家灯火的景象,必须让村民们把窗户都打开,这样才能让屋里的光透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袁小锋找到当地村支书,向他说明来意,但支书犹豫了,因为不巧的是村里喇叭那几天坏了,不能用。但袁小锋不放弃,不断劝说支书,坚定的语气终于打动了支书,支书随后叫来村干部,将之分为几路去挨家挨户地告诉村民。尽管当时是寒冬腊月,但村民们钦佩袁小锋的毅力,愣是顶着寒风敞开了窗户配合拍摄……那一刻,冰天雪地里的万家灯火,就在袁小锋的相机里永远驻留。
事后,村民向袁小锋吐苦水:“可把我们给冻坏了。”袁小锋听到这些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和感动,这是大家对摄影人的尊重和支持,这也正是激励着他用心用情去拍摄家乡的美景。
柳勇:娄底美景的铁杆“粉丝”
“我觉得娄底的景色毫不逊色外地的所谓美景,我就要把娄底最美的景色都拍下来。”说这句话的就是娄底著名的摄影家柳勇,他可是娄底美景的铁杆“粉丝”。
说起痴迷娄底美景,柳勇还有一个故事。当年,柳勇热衷于在外旅游时拍照,因此每每外出时除了留下身影更会带回当地代表性景点照片。拿起摄影机的前十年柳勇走遍了大江南北,可出远门越久,见过的山河越多,内心却仍感有空洞,他甚至发觉自己开始难以与这些景点产生共鸣。
直到有一次在新化大熊山拍摄,一名湖北的摄影爱好者在看到大熊山云海的那一刻,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激动地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日出还有云海,太震撼了!”……柳勇终于发现,原来走了这么远这么久,最动人的风景就是自己的家乡娄底。
从此以后,柳勇扎根在了娄底,或是去新化,或是去涟源,或是爬上娄底城区的一栋栋高楼,用自己的相机记录着娄底的美丽时刻。他笑着说:“娄底城区哪一栋楼开了门,从哪里拍的景色最美,我都了如指掌。”
罗中山:紫鹊界的记录者
“家住水车镇是我较其他的摄影者最大的地理优势,我能抢拍到第一手美景。1987年,拥有第一台海鸥牌相机,以此谋生。直到2001年,新化紫鹊界要做资料片,我才正式开启了记录紫鹊界美景的摄影路。20年来,我就盯着紫鹊界这片乡土拍摄,我记录这里的春夏秋冬,记录这里的乡土人情。”作为紫鹊界工作站工作人员之一,罗中山注定与紫鹊界有不解之缘。
从第一次拿起相机到今天已有三十余年的罗中山,拍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他的精选照片就有5T之多,5T,整整数十万张照片,全都是一年一年来的积聚。从2001年开始拍摄家乡美景紫鹊界梯田后,罗中山就没有停下过专拍紫鹊界自然风光的步伐。到如今拍摄紫鹊界已将近20年了,但他并没感到厌倦过,他热爱家乡如同热爱摄影。近几年,他将目光慢慢转移到了紫鹊界的人文风光,想要通过展现当地人文特色的方式增加他紫鹊界作品的厚度以及宣传娄底大美风光。
杨升根:娄底城市发展的见证人
娄底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之一杨升根从小学时萌发的摄影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近年来,他一直在关注娄底城市发展。每天杨升根都会开车满娄底的转,他不是闲得发慌,而是在寻找值得他记录在相机中的变迁。到如今,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每当一座大楼开始筑建,也都能看到他时常徘徊在周围的身影。他不止是在记录一栋大楼的建成,更是在见证娄底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和蓬勃发展。
何文轩:15米长卷的幕后功臣
作为此次展览15米长卷的幕后制作者之一,何文轩圆满完成了一副大美娄底风光图的制作。
一开始长卷的制作便给何文轩出了个大难题:怎么把不同摄影家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天气,还可能不同水平线的照片合到一起呢?何文轩首先进行了选片,从两百多张照片里选择角度、天气、及水平线基本一致的素材,初步合到一起后,再在角度差别太大的地方加上娄底标志性建筑或景观,经过几个晚上的反复磨合,长卷初具轮廓。但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数个难题的出现使制作曾陷入瓶颈期,但对这幅长卷的期待及对展览的责任使团队最终克服了苦难,使人印象深刻并展示娄底大美风光的长卷在历时一个多月、经过无数次修改后终于成型,完美展出,收获惊讶与赞美。
大美娄底,大美家乡。正是源于娄底摄影家们对家乡的热爱,给予了张张美景照片温度与情怀,每一张光影背后都有着独属于摄影家们与这座城市的故事。而正是故事里的这座城,它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砖瓦和生活依附在这里的人一起凝聚、汇聚成为了摄影家相机里方寸的景致。就在方寸之间,却展现出了娄底市域风光之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娄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让广大市民欣赏本地美景,充分感受家乡之美,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情。
(本报记者 肖鹄 实习生 石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