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奔跑在新闻路上
□ 娄底日报社 何维涛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融融秋光里,品读这句励志暖暖的话,回望18年的新闻工作历程,感触良多:有艰辛、有泪水、有酸楚,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是幸福。
从事专职新闻工作18年,可新闻梦做了近30年。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年起,就爱上了新闻写作,一篇篇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稿件频频见诸报端。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梦想随行。在18岁师范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11年多里,利用业余时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稿件500余篇,在《经济日报》《半月谈》《农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大报名刊上稿数十篇,成为多家报刊特约记者、通讯员。
2001年8月,有幸成为一名专业新闻人后,在心底立誓:坚守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人生的路千万条,每一条路的底色是敬业。
踏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敬业”这根弦始终没有松懈过。对安排的采访,无论回来多晚,都按时保质交稿;对基层鲜活的新闻,无论路途多远,都克服困难去采写;对报社安排的各项任务,无论多难,都圆满完成。“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
时间虽已过去15年,但那次采访农村“留守孩”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深。2004年初,农村“留守孩”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初显端倪。春节回乡下过年,凭着一个党报记者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放弃春节休假时间,在一位热心人带领下,进村入户,足迹遍布4乡9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回到报社后,又向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倾听各界人士意见。一周后,3000多字的深度报道出笼了。《娄底日报》刊发后,先后在《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大报刊发,引起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孩”的高度关注。之后,很多报刊、电视台报道了这一社会现象,“留守孩”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关心的焦点、热点。
为了挚爱的新闻事业,不怕苦、不畏难、不知倦,这是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本色。就是2012年下半年,因公负伤,摔成膝盖骨骨折,仍把“敬业”二字写出精彩的篇章。半年来,人虽受伤了,但工作没有停下来。连续2个月腿完全不能动,躺在病床上用手机联系安排工作,有些稿件必须到办公室处理就让家人背着去。后稍微好些了,打着拐杖每天坚持上班……秉着这样一股精气神,这一年,工作不仅没受影响,而且业绩在全社领先。
选择了敬业,就选择了进步。始终践行新闻“四力”要求和“走转改”,采写了一大批有品质、有温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数十篇采写和编辑的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特别是在深度报道、典型报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报社工作18年里,每年都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年年被评为优岗或先进,获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报社首届“明星员工”、娄底日报社暨《娄底日报》创刊30周年“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面对未来,用奋斗定义美好的明天,将是前行路上不渝的信念!
织就真善美华裳
□ 娄底日报社 李细华
1999年6月,我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娄底日报社工作。进入报社后,我发奋图强,坚定地做新闻“逐梦人”。
犹记2000年7月,娄底晚报正式出刊,我来到娄底晚报工作。创办之初,娄底晚报只有11位同志,晚报的同志既要做采编,又要做广告,还要跑发行。我干劲满满地工作,白天除了接听热线电话和看读者来信外,还争分夺秒跑出去采访和订报,晚上就加班写调查新闻通讯稿。2002年初,报社党组推荐我到市委宣传部《红网》娄底工作站从事网络编辑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红网》娄底工作站工作期间,我对《红网》娄底新闻网页大胆进行改版,几个月下来,《红网》娄底新闻网页有了改观,可读性明显增强。自那时起,《红网》娄底工作站开始有序运转。
之后,按照报社党组要求,我回到娄底日报社工作,先后在日报群工部、科教文卫新闻部、工财新闻部、经济新闻部等部门工作。我凭着对党报新闻事业的赤诚之心,全心全意耕耘好责任田。在工财新闻部工作的7年多时间里,在经济新闻部副主任的岗位上,我的工作涉及市里经济会议报道、市里主要领导活动报道、重大新闻采写、经济新闻稿件编辑以及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等,面广而杂,但是,我总会想办法有效分配时间,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2015年1月,报社进行人事改革。通过公开选拔、竞岗竞聘演讲,我被任命为日报总编室第一副主任。在此期间,我的职责是将“成品”变成“合格产品”甚至“精品”,我的工作常态是改稿、做标题、策划栏目。我尽职尽责做好这份工作,深受领导、记者和读者好评。2017年元月17日,根据报社党组安排,我成为财贸新闻部负责人。我带领部室同志勇挑重担,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每年出色完成党组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时刻谨记身上肩负的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力求精品力作,做正能量的传递者。2012年两会期间,在会场外默默等待人大代表乘车的“雷锋车队”司机让我深受触动。我在市客运管理处对“雷锋车队”的先进事迹进行详细了解后,以《“雷锋车队”成为星城一张流动“名片”》为题写成消息。这篇消息获2012年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2012年6月初,我和娄底日报社其他4名同志到冷钢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陈代富。两天采访,我对冷钢绝地重生的发展历程、陈代富的人生经历进行细致入微了解。从陈代富“为2万职工家属搞碗饭吃”“我们是城市里的农民,只做事”,这些随口道来的平实话语中,感受人物身上闪光的人格魅力,并通过陈代富的战友和冷钢员工,侧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采访回来后,我立马执笔夜耕,一气呵成写好开篇之作。此稿在《娄底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后,冷钢的职工打来电话,说他是留着眼泪看完的。《钢花飞舞竞风流》组稿获2012年全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2014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当中,我冒着严寒,忍着晕车之苦,辗转来到冷水江市渣渡镇利民村,对全国第一家农民图书馆创办人刘小玲进行采访。3个小时访谈,刘小玲执着、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折服。回去后,我以《朴实的“精神家园”》为题,对刘小玲进行报道,报道获多家媒体转载。此稿获2014年全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20年上下求索,20年风雨兼程,我与新闻结下了难舍之缘,虽累但依然继续在赶路。
当好一名时政记者
□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袁引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党媒的主责。其中,新闻采写是关键环节。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它考验着记者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和身心素质。
我从事新闻工作,不知不觉已十五年有余。若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责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锤炼了责任心。新闻无小事,时政新闻更是如此。时政记者肩负的责任重大,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兢兢业业,战战兢兢,是时政记者工作的一种常态。时间一长,也就转化成了一种职业习惯。每一篇新闻稿件,它应该搞成什么样,心中先给自己设了一个硬标准。自己是敷衍不了自己,稿子成不成,首先得过自己这一关,必须先达到自己的要求。我是一个缺乏才气的人,所以从来没有过才思泉涌、下笔千言的痛快感。但又每次都不肯放过自己,写起稿子来,常常是边写边反复否定自己、反复修改。一篇稿子出来后,是八百字、一千字,而写过的字,可能是两千字、三千字。所谓“勤能补拙”,而责任心是让人能勤起来的动力。
一名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是多方面的,要当好时政记者,政治素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时政记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和驾驭时政报道,才敢在新闻中体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有可能把时政报道写成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记录、转述领导讲话。孔子作《春秋》,体现了“微言大义”,就是以政治家的视角记录春秋的时政事件。我认为,一篇好的时政报道,亦可以达到“微言大义”的效果。“微言大义”,这是目标追求,虽然以我现在的学识水平,是很难达到的,但是追求总是要有的,有追求才会进步,有追求才会有奋进的动力。
当记者辛苦,做时政记者还要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主要领导工作量大,业务多,活动多,作为记者,必须及时跟进,还要及时播发。会议开完了,调研结束了,对于记者来说,工作才算刚刚开始。利用午休时间、晚上时间赶稿,这是常态。遇到一天多个采访,真是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已练就了三分钟搞定早餐、五到八分钟搞定正餐的神功。有时为了抢播出时间,硬是憋着内急,直等写完稿子提交责任编辑后,才去上厕所。要当好时政记者,就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但是选择了,就不后悔。从业十五载,已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了三分之一的白发,还吝啬再多奉献三分之二吗!
因为热爱 所以执着
□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道 夏勇
2002年夏天,我机缘巧合来到原娄底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踏入媒体这个行业,源于学生时代对广播的痴迷和热爱。为了这份热爱,我失去了很多:我丢掉了原来铁路工程局的“铁饭碗”,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转型时的彷徨、无助和惶恐,经历了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甚至于还有经济收入方面的窘迫……当然,我也得到了很多:自由择业的傲娇、无冕之王的自豪,从事所热爱的事业的那份畅快淋漓,以及从这份职业中获得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等等。
从事广播媒体工作17年,一直都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很少向别人讲自己的故事。而特殊的工作性质,也让我习惯于将自己隐藏于故事背后。没有镜头,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用这种不太带有个体印记的传播介质,向公众传递信息。
广播与电视、纸媒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通常,后二者会采用“流水线”式的作业——有一线外采的记者小分队、有负责整理文字和画面的编辑、有专职的节目包装组、有专业的口播主持人;而广播,通常是“一条龙”式的作业——一个节目组就负责了整个节目的策划、包装、采访、编辑、播出;甚至,这个所谓的“节目组”,很可能就只有制片人一个人。
记得刚到电台时,曾主持过几年的交通新闻栏目《交通新干线》。周一至周五节目播出的日子,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满满当当的:
早上8点到办公室,将前一天准备好的节目稿件打印、送审,顺便整理好当天节目要用的采访录音,存入系统备用。
9点-10点是节目时间,除了播出当天节目稿件内容外,还要不停接听热线,记录与节目有关的投诉、咨询、建议。
上午10点以后及下午6点以前的时间是跑各对口单位进行采访,将所有热线中的投诉、咨询、建议,分别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并采访到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官方解答”录音。
下午6点以后到晚上,又要开始准备明天的节目稿件了……
周而复始,辛劳甚至有些机械,但累并快乐着。节目中听众打热线从等候时的焦虑到接通后的喜悦,投诉得到回复时电话那头的感谢,甚至在出租车上无意听到的一句对节目的夸奖……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前行的无穷动力。
作为一名广播人和资深车友,我知道,广播自有她的独特魅力。在中老年群体,在车上的移动群体,在学生中,在早晨和深夜,广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更何况,随着互联网技术、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受众对媒介平台选择的多样化,广播已经从最初通过手机收音机功能收听、到有线网络官方网站在线收听、再到移动客户端在线收听,不断地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吸纳了更多更广的受众群。
在这方面,除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外,我想,记者的天职,还要加上“学习”和“创新”两项。
选择了当一名记者,就注定了在这条不平凡的路上,你要做一个平凡人。因为,这条路的尽头,没有一般人想要的所谓“成功”。如果说有,那一定是在路上——在采访的路上,在通往新闻一线的路上!
向着太阳奔跑
□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 赵志刚
在娄底广播电视台工作的14年里,每一个夏天都给我留下了火辣热烈的印记。因为晒得很黑,我们同事在一起总开玩笑说:我们坚决不做“肤浅”的人,要永远做向着太阳奔跑的人。
2018年的夏天,娄底广电承接了娄底市特色小镇招商推介会专题片《未来可期·小镇等你》,从前期对接到整个片子的完成不到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当时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一种信任,虽然有压力,但更是一种责任。从制定分镜脚本、拍摄、配音到后期的包装制作,一套完整的方案完成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已悄然打响。前期拍摄只有9天的时间,但要完成12个特色乡镇的拍摄,听起来完全不可能,但是我们只能埋头苦干。为了全景展现各个小镇的历史、人文和风光,这9天里,我们按照拍摄计划倒排工期,每天从清晨忙至深夜,几乎所有的工作状态都暴露在烈日阳光下。
为了拍摄开篇大气有冲击力的赛龙舟画面,拍摄小组从早上上船,就一直在资江上飘着,完全顾不上水中拍摄的危险性和头顶烈日的暴晒。一遍遍的靠近再靠近龙舟,一遍遍的跟着龙舟从终点到起点,甚至自己坐上龙舟,抓取细节画面。直到太阳落山时,才惊觉我们已经在河面上漂浮了整整一天。为了拍摄到龙山顶上的日出,我们在拍完一天的画面后,在晚饭后开车前往龙山山顶,睡觉就在车上坐着打了个盹,等着凌晨天亮。一开车门,高山的低温把我们冻得够呛,但看着东方一抹红,已经完全顾不上身体上的寒冷,搓热手去架设设备,拍摄延时摄影。
在拍摄新化县温塘镇杨柳江峡谷时,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大多时候没有路,拍摄小组全部高举设备,趟着没腰的溪水前进,当行至峡谷深处时,由于岸边的石头陡峭又布满青苔,我脚下一滑直接从将近三米高的石头上摔到谷底,背部着地腰部受伤,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在同事的搀扶下我强忍疼痛继续工作,后续的拍摄全都带伤坚持,确保了整个拍摄的顺利完成。
接下来的后期工作更是昼夜不分,制作团队不断推敲,对整个片子的结构进行调整,配音哪里感觉不到位我就马上重新配过,反复比较反复调整,成功之花都是汗水浇灌。专题片《未来可期·小镇等你》不负众望,得到了市领导、市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也为在杭州举行的特色小镇推介会的圆满成功赢得了荣誉。该片荣获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三等奖;2018年度湖南广播电视奖电视信息节目二等奖,播音主持作品三等奖;2018年度娄底广播电视奖专题节目奖一等奖。
2018年,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献礼专题片《娄底见证》,标准和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台里最后确定由我承担片子的解说,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非常忐忑,全集120多分钟,解说词占到了整个篇幅的80%多。解说大部头稿子是个艰难过程,从拿到稿子的那一刻起,我那几天的吃、住、睡全部交给了配音室和制作室,需要修改就马上去调整。直到片子播出那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才长舒了一口气。这部片子后来获得了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一等奖和湖南广播电视奖特别节目奖。
我是东北人,14年前,我告别父母,来到青春的娄底。14年,向着太阳奔跑,我虽远离故土,但能见证湘中热土的发展和变迁,用镜头展现很多美好温暖的故事,也就不愧于当初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