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故事 触摸感动
□ 娄底新闻网 刘婷
在我还没有踏入新闻这个行业之前,我以为记者是一份充满光环、充满荣耀的职业。今天,当我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行走了2800余个日日夜夜之后,我终于懂得了记者的艰辛与不易。
从旭日初升到万家灯火,记者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新闻现场;从机关大院到田间地头,记者的镜头,永远跟随与关注;无论酷暑难耐还是雨雪风霜,无论艰苦岁月还是快乐时光,记者,都得24小时随时待命。尽管如此,身为记者的我,却仍然无比满足,这种满足感来自于记者可以邂逅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可以触摸一份份无以言说的感动,这些故事也让我们臂膀更有力量、思想更加丰满。
我遇见过为了抗旱,二十四小时坚守岗位,像个男人一样,日夜巡查水情、灾情的女副镇长杜洪瑛,她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七岁的女儿哭着打来电话说:“妈妈,你还要我吗?”“妈妈,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发‘通缉令’找你了!”面对女儿的责问,杜洪瑛既无奈又愧疚,可她却依然坚持在抗旱最前线,谱写出曲曲动人的乐章。
我遇见过由于家庭贫困,无人照顾,从出生到4岁,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直径不足一米的木桶中,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的小男孩,刘宇清。在新闻报道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当地一家医院也为他提供了免费康复治疗。如今的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走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遇见过在娄底短暂停留的河南杂技演员殷晓非,为救落水女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他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时,双手仍呈环抱状,始终保持着生前救人的最后姿势。得知殷晓非家庭困难且尚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现场群众二话不说,当场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随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募捐热潮,短短三天时间,英雄家属就接到各方捐款达30余万元。
如今,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更有幸见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变化,见证了市委、政府领导班子为实现“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而努力奋斗的足迹。这些,也成为我前行的力量,督促着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记者,记录者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写出信仰的味道,写出思想的力量,写进人民的内心,讲好娄底好故事,记录下这座城市点点滴滴的变化,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美好华章。
二十三年的新闻“老兵”
□ 《今日冷水江》编辑部 陈玲
时光在文字中流动。一转眼,47岁的我成了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也许是与文字有缘,从1996年离开教师讲台,转行至冷水江报社当记者,到调入冷水江市委宣传部,干的都是新闻的活。这活,一干就是23年。
新闻这个职业,让我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白天奔走于新闻现场,晚上忙碌于电脑桌前。每当看到有满意的作品见诸报端,自己总会有一种满足感。而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写新闻不仅是一种职业和喜好,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新闻成了我记录冷水江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方式,也成了我感受美好、提升自我的主要媒介。
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6月那个感动三湘的火车轮下救人事件。刘新红,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火车疾驶而来的一刹那,机智果敢地救出了在铁轨上玩耍的两个女孩,被誉为“新时代的戴碧蓉”。刘新红舍身救人事件感人至深,数以千计的市民自发地到医院看望、为她捐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那是在刘新红住院的病房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同志把一百元钱放到病床前便准备悄悄离去。当我追问他的大名,他连连摇头说,我是一个退休工人,拿的钱也太少,这只是我和老婆子的心意,千万别见笑,希望刘新红好人有好命,身体赶快好起来。说完,老人便匆匆走了。看到老人蹒跚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为刘新红这个平民英雄,为许许多多像老工人一样平凡的人。
带着这份感动,一年中,我前前后后采写发表了与刘新红相关的新闻报道40余篇。刘新红住院康复进展情况、各级领导看望慰问动态、市民自发看望捐款场景,都以图片和消息的时候进行了及时报道。刘新红出院后,我依然跟踪采访,不减报道力度,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英雄的血没有白流,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怀下,刘新红搬进了新楼房,刘新红当上了市人大代表,刘新红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刘新红获评湖南省道德模范……这些新闻,不仅在本地媒体发表,有些还上了湖南日报,成了当年的热点新闻。
刘新红系列报道广受关注和好评,不仅向社会传达了强大的正力量,更展现了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平凡彰显伟大。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我执迷于百姓故事的采写,努力在平常的人和事中挖掘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自办孤儿院的下岗职工毛云修、为梦想而起舞的聋哑姑娘杨四美、坚持义务献血的普通矿工李红华、独臂开垦荒地的种粮大户段太林……他们,都成为我新闻稿件中的主角。这些人物通讯,90%以上在湖南日报发表。被评为湖南日报季度好新闻的《儿子,这个假期你回来吗》发表后,一位郴州的妇女辗转找到我的手机号码,特意打电话表达内心的感动,并承诺愿意资助文中的主人公。他们的感动,也感动着我。
感谢新闻这个职业,让我在对这些普通人物和事件的采访与写作中感受着满满的正能量,体味着人们追求的真善美,享受着文字的美好和新闻的力量。
乐当“农民记者”
□ 涟源市电视台 吴世梁
我叫吴世梁,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娄底农业学校毕业后紧接着完成了湖南农业大学自学大专考试,2003年,进入涟源市广播电视台工作,长期专注于“三农”新闻报道,可以说,我与“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手中的摄像机是我服务“三农”的利器,也是我和农民朋友的桥梁。2014年8月去杨市镇东园村采访,在河边拍摄时,不慎踏空,掉入河中,就在这一刹那间,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我下意识地用右手举起摄像机,左手撑在河里的尖石头上,瞬间破肉见骨,鲜血直流。后来回想起来,如果我当时甩掉摄像机,双手护体,可以不至于受伤这么严重。但,我从来没有后悔当时的选择。
正是源于这份敬畏与感恩,我主创的《法治时空》、《走入乡村-脱贫攻坚》等栏目都成为了涟源电视台品牌栏目。以此为阵地,我每年都有80多篇新闻稿件被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及娄底电视台等上级媒体采用。工作16年来,先后50次获得省、市新闻奖,包括5个湖南新闻奖、28个湖南广播电视奖,2014/2016/2018年被评为“涟源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18年度被评为娄底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长期跑农村农业新闻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平凡而勤劳的人,我尝到了很多绿色而美味的特产。很多农业特产“养在深闺无人识”,很多优秀农民和农村工作者默默无闻奋斗在广阔天地,我觉得我有义务有责任,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他们宣传出去,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在这份责任心的驱使下,我持之以恒宣传和推介,一批农村典型脱颖而出:杨市镇东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白马镇泉塘村戴珍华成为“全国基层十佳最美计生干部”、三甲乡秀峰村回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李达长被团省委评为“湖南乡村好青年”、湄江镇桃溪村失去双手的残疾青年吴毅荣获全国残运蛙泳冠军,又成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创业典型、白马镇罗家坪村黄燕飞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农民”、枫坪镇海归“鸡司令”龚光辉做强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被授予湖南省2019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等等。
于是,一批涟源土特产已成品牌:古塘金秋梨、三甲葡萄、杨市蓝莓、金石桑葚、龙塘百果香、杨市脐橙、古塘土蜂蜜等农产品品牌越发响亮,价格连年增长。古塘金秋梨前几年市场批发价格在2元一斤左右,而今6元每斤往往卖到断货,果农的收入得到了切实的增长。看到农民朋友喜悦的笑脸,我所获得的价值感与满足感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丰收的年头,遭遇市场的滞销,让农民流汗又流泪,是我最不忍心看到的。2018年年底,杨市镇仁盛农业10万余斤脐橙和鸡尾葡萄柚滞销的情况经我报道,引起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关注,涟源市商务粮食局立即牵头组织电商企业上门助力销售,当天销售达一万余斤,随着宣传推介的不断跟进,10万余斤果子在春节前销售一空,让愁容不展的果农肖友汉终于露出了笑脸。
持久专注做好一件事,是一种圆满。正是保持这样的理念,我已经下定决心,永远都做农民的朋友,不断为他们发声,为美丽乡村添彩,继续做好不负大家信赖的“农民记者”。
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 新化县广播电视台 游进
近日,我参加了由县委宣传部和电视台组织的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系列报道,深入各乡镇村组报道省市驻村帮扶工作队长近两年的帮扶成效。通过这次采访,我对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
白溪镇白龙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尚杰,家住省移民开发局,家中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儿子。每到晚上,儿子要通过微信视频向他爸问好。尚杰经常手头工作很忙,但是又不好当面拒绝亲人远方的祝福,这让他很是纠结。但是无论心中有多么对家人的思念,都没有妨碍他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从2018年3月进驻白龙村帮扶以来,尚杰广泛走访调研,会同队员和村支两委制订扶贫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村级集体产业。目前,驻村帮扶资金已经到位1260万元。从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他的辛酸故事和对驻村帮扶工作的执著坚守,让我肃然起敬。这些感触和思考,是从文件等文字资料中得不到的。只有深入到基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向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学习,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
经过驻村帮扶,白龙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采访中,尚杰不时跟我交流探讨电视新闻拍摄技巧,如如何选取素材、如何选择拍摄角度等等。我觉得,他虽然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但是有的建议也值得借鉴和学习。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更要注重增强脑力,要学会在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百姓关切。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增强笔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而是代表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传输终端。“四力”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脚力是根基,眼力是前提,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增强“四力”,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党和人民忠实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
□ 双峰县广播电视台 欧阳亚辉
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选择当一名记者,也就选择了做一个永不疲倦的行者。作为一名县级台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离群众最近、离农村最近,走进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能写出生动鲜活的好新闻。
记得,2009年我在双峰县三塘铺镇采访时得知这样一条新闻线索“该镇农民群众的科技致富新方法——鸡听音乐产蛋多、土地吃上营养餐、山羊住上吊脚楼”这三件新鲜事,为此,我来到三塘铺镇采写了《三塘铺农民致富有新招》,反映当时农民群众已学会用科技发家致富。该节目采访深入,语言通俗易懂,很适合农民群众的口味,播出反响很好。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很多新鲜的新闻就在我们身边,那些一个个原生态的细节、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是我们在办公室里、互联网上看不到、听不到,甚至想象不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要有敏锐的嗅觉,捕捉新闻的能力。我从记者、编辑、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这些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导向金不换”是我一直以来遵循的工作准则。同时,在县级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高配型”的记者,采访、编辑、制作、剪辑等电视工作环节,你必须一个都不少的学习、一个都不放过的钻研。我在10多年的采编工作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勤钻业务、勤思问题、勤于学习,对新闻宣传工作能始终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稿件的文字、标题、甚至标点符号都逐一仔细推敲、过细;对每一幅画面的拍摄选取都尽量做到角度最好、选景最美。在工作中,骑摩托车、坐班车去乡镇、村组采访是常事,半夜或清晨接任务加班是常事,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乐在其中。
有位老记者曾说过:“当你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有人可能体会,晨昏颠倒、连夜疾书,是记者的家常便饭;当为新闻奔走在路上,止不住感慨青春易逝,红颜渐老;但见新闻跃然于纸上,又有“梦想照进现实”的希冀与感慨。奔跑,再加上清贫、枯燥,有时还有寂寞,构成了记者生活的常态。但是,每天还是有许多人在为新闻而奔跑。做一个永远的奔跑者,更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人生追求。
记得,刚入职成为一名记者,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谋一个饭碗,更是为了一种理想。这种理想,被大家称之为新闻理想,它是所有记者对时代、对社会、对大众,最直接的情怀、最直接的关注、最直接的奉献。因为热爱!
在工作中,我采写了不同稿件、体味了不同人生,让我感触颇深,我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至少到这一刻为止,我喜欢并热爱这份工作。也许做了别的工作,我一样能尝到不同的人生滋味。但如果不能像今天这样了解别人的故事,并以此为工作,我想自己还是会后悔的。我忘不了很多张脸,比如:金秋丰收时,农民脸上的喜悦;高考时,考生脸上的忐忑;党代会召开时,代表脸上的庄重……我也忘不了很多场景,如盛夏时节顶着烈日工作的建筑工人;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开放时涌动的人群;城管工作者疏通下水管道时从额头滚落的汗珠……。这些场景和人物,虽然个性和遭遇迥然不同,但组成了我眼中这个完整的社会。记录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实现了我曾经的理想。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在路上,可能有风有雨有雷有电,可能有汗有泪有孤独有寂寞。虽然辛苦,但我快乐着。因为,手心里捧着奔跑的收获和快乐。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因为选择了责任,便会更加热爱。带着理想,在路上奔跑,那是一种追求,一种收获,一种快乐。用笔和镜头记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踩着时代的鼓点,我们奔跑的脚步永不停歇;踩着时代的鼓点,时刻保持冲锋的状态;不忘初心,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