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诉求
在万物智能的时代,智能化在公共社会环境的应用也逐渐成熟。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泊车压力也随之增大,智能停车场的建设已经走到了大众面前。从年初到目前,许多市民多次致电12345市长热线,反映当前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请求有关部门尽快调查核实,尽快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停车难。
记者调查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上班期间的写字楼区、夜晚的住宅区、周末的商业区等处车满为患、一位难求。尤其在中心城区,停车位更为有限,占道停车问题也比比皆是。据统计,娄底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为12.3万辆,中心城区路内停车泊位不足1万个。现有停车泊位数与机动车保有量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合理设置停车位,如何规范停车秩序,是城市建设和运营的一大课题,也是推出智能化公共停车系统的必然。
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
“停车是出门的一个大难题,我现在开车一怕礼让行人,二怕找不着停车位。”11月15日,记者在氐星路万豪路段碰到了转了几圈还没有找到停车位的王晓燕。“我要到娄星广场参加一个活动,广场周边的车位已经停满了车,停到万豪地下停车场又太远,很不方便……”她告诉记者,现在开车上路她最揪心的就是停车的问题。当记者谈到,我市在中心城区即将推出智能化公共停车系统时,她抢过记者的话题说道:“推行智能化公共停车系统,我举双手赞成。这个决策的实施,不仅能大大增加停车位数量,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改善交通秩序,还能使城市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在万豪路段,记者蹲守了一个上午,听到了市民对目前“停车难”的“控诉”以及对“智慧停车系统”的赞同与支持。和王晓燕一样,他们都认为,智能化停车系统能够从停车位出发,改变乱停乱靠等问题,使车主无需在找停车位上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同时这也是方便广大市民出行的一大举措,停车有序,市民路上也安心,这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智能化公共停车系统有序推进
而对于市民的心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乱停车”现象,我市已将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位)建设与管理项目纳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民生实事和市中心城区2019年度创文重点工作之一。5月7日和5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副市长陈澎分别组织召开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群策群力,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位)项目建设工作,力争年内建成国内一流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并进一步明确了由市城投集团作为该项目的建设、实施和运营主体。
作为项目实施的建设、实施和运营主体,市城投集团全力以赴抓项目、赶进度。据市城投集团介绍,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项目涉及城南片区、乐坪片区、长青片区、老街片区、青山组团、百亩组团、吉星路以东片区、经济开发区起步区共8个片区。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第一期重点推进乐坪片区内三纵三横,即南北纵路娄星南路、氐星路、新星南路和东西横路乐坪大道、长青街、湘阳街道路的路侧临时停车泊位约4966个。同时,还将加快建设娄底宾馆停车场、三大桥下货运停车场、珠山公园西北角停车场、吉星小学停车场等四个路外停车场。
据介绍,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区静态停车体系建设,市城投集团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远赴深圳、珠海、邯郸、长沙、株洲等地实地考察调研,吸取各地先进经验。目前,《娄底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规划2019-2020》已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第17次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区域停车场的可研编制、规划选址、国土预审、可研批复工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完成;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位)智慧停车系统方案也于11月2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项目路内停车泊位施划工作在11月10日基本全面完成;《娄底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娄底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完成草拟稿,并召开联席会议,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精神,准备组织听证;已向市人大提交启动娄底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收费管理的立法建议,争取列入2020年立法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配合人大法工委等相关部门推动政策出台和停车立法工作;完成停车场(位)建设的相关采购招标工作,并建成适合娄底本土的智慧停车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向社会宣传智能化公共停车所能带来的便利,引导社会各界全力支持智能化停车收费管理工作,营造项目建设所需的良好舆论环境,争取年内建成并试运行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市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巨伟介绍说。
创造便利通畅的线下环境
建成智能化公共停车系统,既是顺应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实际的民生难题。智能化公共停车系统运用大数据合理调配车位资源,对车主进行有效引导,提高车位使用率,广受车主欢迎,是一件大好事,在国内发达地区和本省城市已有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娄底要从不为人知到广为人知,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过很多阻力,也有很多无奈,比如,一些临街的单位,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单位临街的车位停车,一旦收费,会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冲击。还有临街的商铺、门面主等会因个人利益的问题产生抵触心理。”梁巨伟坦言,让市民养成使用的习惯,改变生活方式,不仅技术上要过关,更要创造便利通畅的线下环境。在后期的工作中,他建议娄底各个停车场和交管部门,以及广大车主等所有参与者,都应以豁达的胸襟、严谨的态度维护公共利益,齐心协力清除智能通道上的“路障”,让技术能自在地发挥其神奇作用,真正成为娄底缓解停车难的智能利器。(王友专 石心如 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