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8年的冷水江钢铁责任有限公司,是湖南省三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多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从破产的国企到现在的强企,国家税务总局冷水江市税务局一路相随,见证了冷钢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破茧重生的奇迹。
向死而生,昔日辉煌国企
走下神坛宣告破产
“那个时候,为了保障职工在最艰难的时候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确实让税务干部受了不少的委屈。”
冷钢集团董事长陈代富所说的委屈,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钢铁市场疲软,冷钢资金短缺、产品单一,昔日辉煌的国企逐渐陷入困境。1999年,陈代富临危受命,担任冷水江钢铁厂厂长,那时的冷钢已经连续6年亏损,账目亏损2亿多元,潜亏1个多亿,欠发职工工资6.4个月,陷入了“账上没钱、厂里没矿、员工没工资”的绝境。
没有资金、没有库存、没有产品的企业,纳税自然也成了难题。税务干部一次次往陈代富办公室跑,却又一次次空手而归。从最初帮助企业申请延期缴税,到最后的下达催缴通知,面对没有资金来源的冷钢,税企双方都无计可施。
一方想要维护国家利益,追缴拖欠的税款;另一方想要保障职工权利,维系企业的生存。基于不同的立场,陈代富与税务开启了长时间的“斗智斗勇”。税务干部讲政策讲法规,他心里认同但手里没钱,采取“不反驳、不答复、不给钱”的“三不”无奈政策。
“我也没有私心,就想着既然接手了这个摊子,就要做好服务,数千名员工等着饭吃,企业不能死!”陈代富说。让濒危的企业活下去,成为当时税企双方共同的心愿。
聚人心、转观念、革弊端,再加上政府及税务部门政策帮扶、税费减免,冷钢奇迹般地渡过了“生死关”,从锅炉停产到逐年盈利,向死而生的冷钢变得越来越好。
2007年,冷钢政策性破产改制。在国企消亡的灰烬里,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从无到有,一份文件促使
数千职工募资4180万组建民企
“有你们的眼光,才有我们的今天。”
对于冷钢集团财务部长邓仲光来说,17年前那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熟悉的税务干部抱着文件跨进冷钢大门,作为财务负责人的他习惯性地一阵心虚。还没等他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先听到了一声笑语:“我这次不是来要钱的,是来‘送钱’的!”
为欠税的“债主”送钱,只为拉这个危机中的企业一把。为了帮助冷钢活下去、好起来,冷水江市原国税、地税局开了不少联合探讨会,研究怎么让冷钢享受最多的政策优惠。
“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享受《通知》规定的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2002年发布的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里的这段话,让税务部门看到了冷钢兴旺的希望。于是,就出现了税务干部带着文件上门“科普”的那一幕。
没有思路,税务干部数次上门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没有资金,数千职工将自己家里能动用的资金尽数拿出,募得资金4180万元。就这样,2002年2月,轧材业分离出来,冷钢集团的起点--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
从2002年到2006年,随着轧钢、炼钢、环保能源开发、紧固件制造等辅业的分离,博长、博大、博虹、博强、天宝等五家公司陆续成立。七年时光数亿税费的减免,为冷钢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机。
1999年,冷钢被湖南省列入国家经贸委关闭“五小”104家破产企业名单;2006年12月,冷钢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2006年第二批全国企业关闭破产新增项目建议项目”,2006年8月,进入中国大型企业500强。冷钢集团完美地完成了逆袭之旅。
由弱变强,减税降费政策为
企业送去上亿红包助力
“只有企业学懂会用了,我们的政策才算是真正落地生根。”
国家税务总局娄底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陆文勇表示,2017年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娄底市税务局按单位类型、行业类别的不同,对纳税人实施进一步的精准辅导,对高新企业重点企业逐户核实辅导。
2017年,冷钢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合计9000多万元。2018年,冷钢集团实现收入123.65亿元,实现利润17.3亿元,享受税费减免达1.6亿元,全年入库各项税费6.45亿元。2019年1-10月实现收入89.45亿元,入库税收46513万元,享受增值税减免6416.21万元、社保费20.61万元。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