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尔源,涟源三甲乡人,经济法研究生毕业。年轻时当过矿工,木匠,后从政多年。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著有诗集《浣洗月亮》《镜中白马》。参加《诗刊》第七届青青回眸,2017年荣获新诗百年最具实力诗人奖,并获《诗刊》社刘伯温诗歌奖和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的提名奖。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星星》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诗歌入选国内外多种选本。诗集《镜中白马》选为2019年中国好诗第五季,代表作《菩萨》选登2018.7期《新华文摘》。
这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星期天。1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小众书坊,一场“梁尔源诗集《镜中白马》研读会”吸引了来自全国近百位诗人、评论家和读者,给这个深冬的周日增添了温暖的诗情画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等出席了此次诗歌研读会。吉狄马加在讲话中回应了梁尔源关于诗人身份的话题,他旁征博引,从中外古今的诗人研究比较中得出一个结论:诗人就是诗人,其它的社会身份都可以省略,诗人永远不是一个职业,诗也只有好诗与不好的诗一个标准,他重点谈了好诗要写什么的诗学问题。他指出:诗歌是一个时代重要的精神产品,诗人要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为良知写作。他称赞梁尔源的诗起点是高的,完全符合诗歌创作规律。他在创作中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作品反映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是他个体的生命体验,时代气息浓烈,生活滋味浓酽,艺术表现力强。吴义勤谈到,读了梁尔源的作品,感到一个人与诗歌的距离没有那么遥远、神秘,他的诗歌朴实、温暖,印象最深的是诗风特别正,充满了正能量,具有家国情怀,他写的芯片、高铁、天眼,能与大众产生共鸣、互动,这就是好诗。他对梁尔源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吴义勤强调梁尔源的诗歌是真诚和朴素的,他的诗歌不仅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而且能够在个人性和时代性的平衡中凸现一个优秀诗人的精神能力。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发言说,梁尔源的作品很真诚、很透明、很温暖,聪明地完成了由一个退休人员到一个诗人的转换,他除了一般人都爱写的对亲情、对家乡的题材以外,作品里面的当下元素特别多,如二维码、GPS,他善于对当代的新事物进行学习、观察,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观察力,并使这种观察设法与这个时代、与诗歌发生关系,将那些在现实中令人触动、让人感动或者让自己动心、伤心的东西发掘出来。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也着重强调中国古代诗人的身份和诗歌写作的密切关系,这是他们的基本功,中国没有职业诗人。像梁尔源作为一个退休人员开始写诗,是在恢复一种传统,一种把人民性和个人体验一体化的诗歌传统。同时,他对“好”和“真”作为诗学与美学落实到文本中的挑战有了很好的处理。作品中没有太极端的东西,哪怕是写负面的内容,如写“大老虎”等,也是用的优美的、具有诗意的东西,写扫墓、写私聊,沟通阴阳两界、有通灵的功能,他特别点赞并朗诵了《净身》一诗。这些作品都是对一些事物有终极性的思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从一个同龄人的角度阐释了梁尔源的诗歌特点。他认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处理好诗歌与时代的关系,伟大的诗歌必将在城市发声。梁尔源的诗是完全在现实生活当中,带着对社会、对生活的悟性,有一种代入感,对现实题材采取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处理。
来自山东与上海的著名批评家燎原与何言宏也作了发言,燎原认为《镜中白马》一书是梁尔源经过诗歌压缩和大半生经历的浓缩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精神信息的集成,具有与所处时代相对应的丰富性,眼界丰满、品相熟稔,对生活的审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都得到了一种准确表达,一些作品还有很强的象征性,对当下一些人的心态也写得很精确、微妙,一些诗语气泼辣伶俐,妙趣横生。何言宏以中国诗歌界的《梁尔源现象》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梁尔源退出领导岗位之后,写了这么多打动人的诗歌,以许多人认为的不可思议的热情投身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井喷状态,大报名刊常有作品发表,他还担纲湖南诗歌学会,经常举办诗歌活动,创办诗歌刊物,推荐诗歌新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焕发第二春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个地方诗歌创作的活跃,越来越引人注目,形成一种可以被称之“梁尔源现象”的诗歌现象。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也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向云驹说,梁尔源作品有许多别人没有呈现的东西,题材的丰富性与诗性的丰富性很突出,他弥补了通过诗点、诗意来呈现国际国内的大事情、当代新事物的短板,现场感强。他还能通过《马加十教堂顶上的乌鸦》将哲学思维转化成诗感。邓凯谈到,在通读梁尔源作品之后感到很惊讶,他不是爬山上去的,而是坐缆车来到了诗歌的高地。《镜中白马》一诗意味着一种自我审视、自我修正,构建了一个跟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他不仅从石头里找到了黄金,而且将许多日常的经验提炼成诗性的东西。有一些诗写得非常高明,很像小品,善于抖包袱,突然一下像拉灯绳一样拉亮了整个房间。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研读会上,著名评论家霍俊明与这部诗集的出品人、小众书坊创办人彭明榜在介绍该书时说:梁尔源是我国诗歌界的“新人”,他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时间是从退休之后开始的,他用迟来的诗歌写作方式回应了为什么写诗,诗歌已然成为了生命中的压舱石,这样才踏实、安稳、可靠。他能入选“中国好诗第五季”,不仅是他凭诗歌创作的实力,也是作为退休人员追求精神生活、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作者梁尔源自己也坦言,身处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诗人是重要的见证者、积极的参与者。贴近时代,融入生活,是一个诗人履行社会责任的必备要义。现在,读诗、写诗已成为自己退休后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益智抗老的良方,是保持与社会不至于疏离的秘诀。
梁尔源不仅以诗歌写作保持与当代生活的在场感,还通过担任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的方式为社会继续发光发热。《镜中白马》是他继《浣洗月亮》之后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该书作为“中国好诗”第五季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系列丛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诗歌品牌与出版名片。《镜中白马》自今年9月出版发行以来,一直受到诗人、评论家关注,深受读者欢迎。
本次研读会由评论家霍俊明主持,研读会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办,北京小众书坊承办。出席研读会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全国人大法工委审查室主任梁鹰、著名“点子大王”何阳,著名诗人罗广才、施晗、王长征、梁子、李印龙、臧思佳及诗人、学者刘能英、曾金胜、苏楷、唐伟、颜小芳、夏可珍、刘卫、何青峻等。北京诗社社长杨超与该社部分会员、北京海淀区作协及《中国汉诗》《访谈家》等刊物的编辑、诗人也闻讯赶来,见证了这次研读活动。(罗鹿鸣)
梁尔源诗歌品赏
父亲的萝卜白菜
屋后的那块菜地
是父亲深沉的画布
每天挥着那支古老的画笔
创作是父亲的信仰
一生中没能将萝卜描成白玉
白菜也画不成翡翠
只能,每天与冬瓜对视
和南瓜一起沉默
傍晚,父亲喜欢蹲在槽门口
习慣抽着铜质的水烟袋
眯着眼,每吧嗒一下
夕阳就下沉一圈
直到把星星抽得忽闪忽闪
他才卷起自己的影子
嘎吱一声,将门关上
油灯下,父亲开始算帐
把算盘拨出声响
是他生命中唯一的自豪
每天总是一下五去四
二上三去五,噼里啪啦
昨天卖出萝卜一担,白菜五十斤
今天买进土布二丈,食盐三斤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算
一辈子也没把全家人
从萝卜白菜的命里算出来
观湄江仙人洞有感
迈入仙人洞
洞身高大宽敞
凉风清爽
真是一个绝妙的仙居之所
如此舒适的大洞
足见神仙比凡人过得奢侈
老天爷这年岁不长脸
往日洞中清澈的水面干涸了
游客只有步行进洞
抓住栏杆攀行
神仙出门办事
也没有水路可走了
行至二百米
突见洞尾天光泄漏
站在洞底仰望
顶部打开一个诺大洞门
为了便捷
神仙在洞顶修了两座石桥
我疑惑,难道神仙
也要给自己留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