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是人体对抗外界病菌的战士,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强大的免疫力更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正悄悄破坏孩子的免疫力。家长们必须予以重视。破坏宝宝免疫力的行为主要表现如下:
一、过度清洁。讲究卫生是必要的,但如果过于干净,反而令宝宝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少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宝宝反而容易生病。医学上有个“卫生假说”理论,说的是一个人小时候接触的环境越干净,日后患过敏性疾病的机会越大;反之,一个人小时候接触的环境越脏,长大后出现过敏的概率越小。所以,对孩子来说,满足基本的健康环境即可,切忌掉入过度清洁的怪圈,不要限制孩子接触大自然的行为,偶尔在草坪上摸爬滚打未尝不可。
二、乱补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平衡肠道菌群,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但服用太多,反而会影响孩子肠道内菌群的平衡状态,导致孩子生病。饮食上,可适当给孩子吃一些含益生菌的奶制品,但纯益生菌制剂属于药物,不可盲目乱用。
三、饮食过量。饮食过量不仅会伤害孩子脾胃,引发积食、消化不良等问题,还会降低免疫力,使孩子变得容易生病。因此,孩子并非吃得越多越好,每天摄入适量谷薯、蔬果、蛋奶、肉类,营养搭配全面即可,少吃高糖、高脂肪而缺乏营养的零食。
四、喝水不足。充足的水分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毒素和废物,让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抵抗感染。因此,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要让孩子养成爱喝水的习惯,少喝甚至不喝碳配饮料。
五、盲目补充微量元素。如果孩子摄入的营养足够,家长却还盲目给其补微量元素,会造成孩子微量元素代谢在体内失衡,破坏免疫力。只要平时多注意营养搭配,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完全足够了。若出现某些症状,需要补充微量元素,应遵医嘱。
六、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首先会杀灭体内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的存在能抑制致病菌的繁殖,从而起到防病作用。如果有益菌被大量消灭,身体的防御功能就会下降。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导致某类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所以,儿童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遵循“能口服不注射”的用药原则,切勿滥用。
七、过度运动。运动是强化身体的有效途径之一,适当运动能提高宝宝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力,让宝宝少生病。但是,运动过度却对身体有害,使具有杀伤病原体的白细胞的寿命缩短,造成免疫力下降。孩子要运动,但不要做太过激烈的运动,也不能吵闹不停。
八、睡眠不佳。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也是保持正常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体内的T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T细胞的数量会减少,生病机率随之增加。科学研究证实,睡眠不好的宝宝容易生病;生病后,充分的睡眠可以促进身体恢复。各年龄段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是: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一天累计的睡眠时间大约在18-22小时;2-5个月宝宝睡眠时间大致是15-18个小时;6-12个月宝宝大致为14-16小时;1至4岁,夜里睡12小时左右,白天睡3小时左右;5-12岁,每天共睡10-12小时,中午要小憩;13-29岁,每天睡8小时左右。
九、家庭不和睦。心情好,体内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就会增多,他们的抗病能力就会增强。宝宝感知家人情绪变化的能力可能超过父母的想象,家庭和睦、被爱包围的宝宝情绪会很稳定,健康状况往往很好;如果家人之间关系紧张,宝宝会常常焦虑不安,容易生病。(市计生协 肖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