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杏子铺老街的潘老爷,起先算不得大户富翁。
一
清朝年间,那时的潘家老爷还是个翩翩青年,他是一个铜匠师傅,身怀一门好手艺。有天担着货担出去寻生意,碰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老者仔细打量了他的容貌,便对潘铜匠说:
小子好福气,日后必发达。逆水行百里,发迹在煤山。
潘铜匠望着老者,深感玄意,细细品味,来不及道谢,老者巳飘然而去。潘铜匠本是聪明人,听得老者所言,恍然大悟,第二天早上就在码头坐上货船,向涟水河上游进发。他估摸着百里的距离,打听煤山的地名。他打听到杏子铺有个叫煤山的地方。那是从坳头山煤矿担过来的煤炭,堆积在河边码头,等待货船运输到湘潭、长沙、武汉的中转码头。那时这里叫煤山,还没有杏子铺这个称呼。
潘铜匠喜出望外,便在煤山上了岸,租住在码头的一户人家。
当时煤山码头船运发达,街上已具规模,商贾云集,熙熙攘攘。驻扎在三角寨等地的土匪常常出入老街抢劫。
土匪把抢劫的金属器具交给潘铜匠打造枪头、铜碗、茶杯、铜镜等用品。潘铜匠与土匪交往几次,觉得他们不识货,把金子当作黄铜,他便动起了心思,把土匪的金子偷偷潜换成黄铜。土匪居然没有发现。他胆子越来越大,以后凡属是土匪的金器,他统统换作了黄铜。他工于心计,以小恩小惠拉近关系,时常送些米酒糖果给土匪,让土匪高兴高兴。土匪跟他熟络起来,并以兄弟相称。
而潘铜匠给周围邻居打造铜器,是金是铜,从不欺诈,所以不出几年,名声远播,生意越来越红火。他手头有些积蓄了,自已就建起了房子,结了婚,生了孩子。时有因故急于出手低价卖掉的商铺、房屋、田产时,他常常趁机收购买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己成了杏子铺的大户了。
二
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之际,杏子铺老街是附近百里的知名商贸街市,市场繁华,人流如织。老街铺面增多,商铺已有百多家,批发商“久大”“协胜”“阜康”更是规模宏大。
潘家发展到这时,在老街买了48家房屋地契连成一片,几乎是半边街市,建成了规模最大的“协胜商行”,从事南杂北货上万种商品的批发和零售。潘家还成立了船运公司,大小货船达二十多条,生意直达长沙、武汉、南京。把坳头山的煤、硫磺,大山冲的火纸,合心冲的柴块,藏石冲的木炭,陈家冲的石灰运出去,把外地的布匹糖果食盐面粉等日用百货运回来。在运量充裕时,还帮其他商号运货。
记得前不久我陪娄底电视台周记者到杏子铺老街拍摄时,周记者一眼瞅见了街角转弯处墙上的石刻,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本宅让街五尺,禁止对街侵犯”。
热心人打来一桶水把石条泼湿,冲洗掉灰尘,让石刻文字更清晰,终于见到让街五尺石刻真迹了。
杏子铺潘家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主动让街五尺,把街道让出一条宽街,为其他商铺作了楷模,足见潘家的开明气度。
潘家大院也是这时候建造的。大院4进7横,12个天井,108间房子,走廊相通,四通八达。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前有威武气派的槽门,坐北朝南,面对巍峨高大的麻神山。槽门上书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望杏园。
其门联为:
望日照门第
杏子耀乾坤
这对联大气磅礴,气势不凡。听说槽门正对着麻神山的一棵高大的杏子树,所以潘家大院取名为“望杏园”。后来的地名“杏子”,也由此而来。
著名的新化锡矿山,是股份制企业,由三个股东投资开采,潘家拥有四成股份,在矿山周边,还买了1625亩水田。
潘家在杏子本地也买了田产,杏子的八亩组就有六七十亩,品端的秦家冲就有百多亩,陈家组有口大塘,现在还是叫“潘家大塘”呢。
三
潘家传到潘绮衡这一代,就到了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思想逐渐开明,重视教育兴家,注重人才培养,送子孙去外国留学深造。潘岱青这一代接受新学教育,他在清华大学读书,之后创办“菲菲”牌油纸伞厂。
据1935年《中国实业志(湖南卷)》记载:湖南制造纸伞著名商号有八家,潘家的规模最大,在杏子铺和长沙长康路开设分厂。资本7000万,职工67名,年产6万把,产品畅销国内外。
1927年,南方各省进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立农会,实行减租减息。潘岱青回到杏子铺,从自家做起,带头给佃户减租,并改变先收押金再租田的做法,采用免押金租田,并把偏远的田土无偿送给无田户耕作。
三十年代初期,潭市附近的土匪勒索潘家钱财,着人送绑票到潘家,勒索潘家限期送绑银500两到溪口成家洲。(这时潘岱青在长沙)潘绮衡一时没有主张,便按土匪要求,请了花家窑陈云和等两人去送绑银。土匪在客栈好酒好肉招待他们,还让他们留宿在客栈。土匪拿着绑银偷偷溜走了。时有乡人把土匪勒索之事报告嘉谟镇,镇长派民团十多人围住客栈,陈云和等两人吓得魂飞魄散,以为又遇到土匪了,便躲到床底下,结果被民团一阵乱枪打死。
后来两死者亲族家属到潘家大吵人命。潘家一边请人协调,一边关门防守。后来围困十多天,一千多人撞开潘家大门,威逼潘家要把两具尸体埋到潘家厅屋。经过艰难谈判,两个死者的抚恤赔偿终于谈妥,此事这才了断。
四
从此以后,潘家就有移居外地的想法,他们逐渐把田产变卖,资产转移到城里,人口逐渐从杏子铺迁出。到解放时,留守在杏子铺的潘咏桃(潘岱青侄儿)已无田地财产,所以解放后土改时,被评为破产地主,形如贫农,因此没受批斗之苦。
春江水暖鸭先知。潘岱青预知中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先进行了安排部署,潘家后人不至于受到强烈冲击。这足以看出潘家的高明。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是同盟国,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美国飞虎队来到中国参加中国的抗日事业。1945年6月,一个美军飞行员驾驶的战机受伤后摔落在藏石村朱家亭子,飞行员跳伞降落在雷打石山,恰巧被合心冲采药人赖中秋发现了。赖中秋救起了飞行员,把他护送到区公所。当时的区公所设在潘家大院,区长是国军高级将领宋希濂的老师、石坝的曹璧光。
恰好潘岱青回了杏子。他们与美国飞行员进行交谈沟通,才得知事情原委。曹璧光夫妇热情款待飞行员,并禀报湘乡县长。第三天,曹璧光和区公所的黄干事,亲自送美国飞行员到湘乡。
曹冬初老人回忆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说美国飞行员是高鼻子黄头发,满口的笑,哈啰哈啰的逗他们玩,还给他们这些小孩子一人一颗糖果吃。
住在品端村的潘昭永、潘昭泽兄弟的父亲,是杏子铺潘五老馆抱养的。潘五老嬷没生育,就抱养了一个孩子,他叫潘世强。她带儿子在品端守着二十多亩田(其余田产已变卖)。后来潘世强去国民党部队当兵,还参加了抗日战争。据潘昭永说,他小时候还见过父亲的勋章。解放时,潘世强所在的部队起义,改编为解放军。后来他复员回乡,在天圫乡当过农协会主席。
由于潘世强长年在外当兵,老婆在家抚育儿女。生活过得并不阔绰,她便把家里的二十多亩田陆续卖了养家糊口。解放后实行土改,他家评为贫农,家人没受到批斗。当年骂她为败家子的人,转而笑她有先见之明。
五
在抗日战争中,潘家出了两位将军——大排行第九的潘奉山系国民革命军少将高参,对日作战中曾掌理对日情报工作。大排行第十的潘白坚(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系孙立人将军的清华同学,应孙立人将军之邀加入远征军赴缅作战,军衔是少将军法处长。其实,潘家后人众多,散播全国各地,大多学识渊博,崇尚书香传家,多有建树。这一点与曾国藩家训相似。
潘家后人早年还结伴返乡探望杏子老家及亲友。县市有关领导亲自陪同。
据说,潘家在民国十五年在湘乡山枣镇莲花桥七亩冲,也建有一个大宅院,名叫百花屋场。解放后潘岱青就在那里住家养老,直到1970年才去世,享年76岁。
潘家大院在解放后,设为杏子区公所,1957年双峰七中组建时,也设在这里,后来因七中规模扩大,在木家塘另择新址建校,才搬迁到睦家塘。
潘家在老街的“协胜”商号,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收,因铺面宽大,便设为杏子区的供销总社和银行。现在外墙上依然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的老旧标语。
杏子供销总社是当时的商品集散地,商品最齐全最丰富,我们小时候踩着黄狗坳的石板路,常常在这里买东西。
这里有我们儿时的记忆,也有磨不灭的历史痕迹。(周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