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09日> > 第7版 > 新闻内容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娄底文化事业发展综述(上)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9日  查看次数:170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新年伊始,学习强国“湖南学习平台”以《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湖南娄底文化事业发展综述》对我市蓬勃发展的文化活动和现象进行了全面推介,全文分为《幸福》《传承》《崛起》,本报本期刊登《幸福》《传承》两篇章。

  关键词:幸 福

  叫上三两好友,上午在共享书店里,泡一壶茶,看看书,听听讲座。下午,在社区文化中心下下棋,练练字。周末,到市文化中心听听花鼓戏,赏赏书画、文物。家住铁西社区的廖老的退休时光闲适又充实。

  文化服务设施的便利和内容的丰富是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40年前,湖南娄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一片空白,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贫乏。“那时,露天电影是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生活。”廖老回忆,“但凡来了放电影的,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男女老少饭都不吃就搬着板凳提前几个小时去占位置”。如今,他的孙子已经无法想象爷爷口中描绘的场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我市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逐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足额投入,全市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以上,为弥补资金不足,我市在全省率先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建设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匮乏贫瘠”到“琳琅满目”的华丽蝶变。截至2019年底,5个公共图书馆、3个24小时图书馆、6个文化馆、2个国有美术馆、54个乡镇图书分馆、51个乡镇文化馆分馆、1689个合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如繁星般点缀湘中大地,娄星广场、文化广场、孙水公园、氐星公园、株山公园等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场所星罗棋布,体育公园、“四馆一中心”等重点文体工程拔地而起。这些覆盖城乡、免费开放、推行菜单式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成了市民最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

  2019年,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欢乐潇湘·文化娄底”系列活动:市直机关“经典诵读”、交响音乐会、“祖国长盛·非遗常青”非遗音乐会等34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继开展,精彩纷呈,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的国庆氛围。特别是10月29日至11月2日连续5天在娄星广场举办的社区文化节,为广大市民呈送了文化盛宴,场场观众爆满,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建设。全市85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实现了全覆盖。2019年1月8日晚,举行了“两会”代表委员乡村业余文艺专场汇报演出,受到了市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继中国文化报长篇报道后,《湖南文旅》首期杂志发表了《娄底市建设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助力乡村振兴》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我市乡村文艺宣传队建设成果。在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会上,省文旅向全省推介。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活跃在乡间村头,为人民群众献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成为娄底响亮的群众文化品牌。

  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分别举办专题展览30多个,群星剧场惠民演出40余场,共接待观众80万人次。全市完成“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惠民演出任务515场次,“送书画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累计送出美术、书法作品(春联、福)达12400多幅。各类形式的精品文化活动似雨后春笋,如繁星闪烁,为市民献上了一场场文化饕餮盛宴。

  精神食粮虽然无形,但却让人民群众心有所栖。“以前,一有点时间,村民们就聚在一起打牌,现在村里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也有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越来越多,夜里村部的广场可热闹了。”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党总支委员朱华瑛对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赞叹不已。用她的话说,生活于此,虽非最富裕,但却很幸福。

  关键词:传 承

  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族少女,踏着山歌翩翩起舞;傩面巫师念诵着古语,演绎千年传奇;民间武师结阵上擂,诠释“梅山蛮”的勇猛刚烈……在群星剧场里,一场独具娄底人文气韵的“祖国长盛·非遗长青”娄底非遗音乐会,让现场观众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把“非遗大餐”。

  我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娄底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但在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的滚滚洪流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淘选的伤痛。尤其是靠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生产方式、审美方式等问题日渐式微。

  在新世纪兴起的非遗保护进程中,我市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健全指导和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全市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建立非遗申报、审批、传承人管理制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成立市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库……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抬故事、溪砚、双峰剪纸等蕴含娄底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相继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划喜船、舞干龙船等一些沉寂了多年的民俗活动也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目前,我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7个、市级38个、县级27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致力于让这些斑斓奇妙的非遗项目广为人知,我市设立非遗传习所5个,非遗展览室(所)10个,编辑出版了《陶澍的传说》《药王的传说》《梅山拳》等10余部非遗专著、图书。

  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传承理念,我市不断创新非遗和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积极推进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演出、进市场,很多渐行渐远的非遗文化项目在与生活和市场的对接中重新焕发生机。在蓝田中学、崇文中学、枫坪学校、富田桥学校等20所非遗传承学校,学生们可以在每周固定的非遗课上,跟着传承人一起体验剪纸、棕编、傩狮操、骨牌灯等非遗项目,成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每周六和其他节假日,在新化县天门乡土坪村上演的实景戏《瑶旺天边外》,将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等非遗元素加工打磨、搬上舞台,让游客备感惊艳,最高时一天的门票收入就达6万余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棕编”通过创意巧思,成功推出百余种飞鸟走兽系列棕编手工工艺品,大胆创新将棕皮制成棕布、鞋垫及山棕鞋等系列产品,让传统的棕编走入千家万户。2019年梅山棕编传承人吴方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同时梅山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也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单笔销售合同高达89.17万美元。“梅山武术节”、傩文化艺术节、非遗音乐会、青少年非遗创新大赛、珠梅抬故事……每年1000余场次的非遗展演展示和传承传播活动,使非遗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为百姓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声有色,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市同样可圈可点。2010年前,我市仅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市加大文物普查力度,组织专家对全市95个乡镇、3479个行政村进行地毯式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02处。在初步摸清“家底”后,统筹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遴选申报工作。新化北塔,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等独具特色的优势文物资源得以进一步提升保护层级。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全市现有可移动文物849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9件,三级文物436件,一般文物5917件,未定级文物2065件。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1处,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1处,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1处,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7处。

  文物有了法定身份后,我市文物管理部门以各级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与整治为重点,着力抓好项目申报和方案编制等工作,争取到国家及省、市专项经费1838万元,先后对“国保”单位曾国藩故居、蔡和森蔡畅故居、新化北塔、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省保”单位乐恺堂、罗盛教故居、六房院门楼、锡三堂,“市保”单位新车桥等进行了修缮和整治,建立健全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档案,完成了新化北塔壁画保护方案、杨氏宗祠壁画保护设计方案及新化县正龙村、上团村、下团村三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立项报告、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

  为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让文物发声,让文物活起来,我市依托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等文物资源,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合理开发曾国藩故居、蔡锷等湘军名人及古街、古建筑、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推出“湘军寻古”文化旅游线路;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在常年坚持免费开放的同时,契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纪念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通过举办流动展览、主题展览,开设文博大讲堂、智慧博物馆等形式,使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点亮未来。(邓志文 段凤婧)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