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年货、新衣服、压岁钱…..你准备好“过年钱”了吗?每逢岁末,各种诈骗手段粉墨登场,骗子也想“捞一把”过年了,大家可要捂紧钱袋子防止被骗呀。
2019年12月中旬,双峰县某男子接到其表哥电话,称双峰某单位年前有一个工程可以做,看他愿不愿意承包下来赚点钱过年,男子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于是,表哥用微信发送了一个联系电话给男子,男子拨通电话号码,对方称自己是某单位的“指导员”,姓王。经过沟通,双方约定第二天去看工程。
半小时后,“指导员”打来电话,称单位急需采购两批生活用品并且利润可观,男子与对方沟通说自己并无此类货源,于是“指导员”介绍给他一位“货主”。男子与货主取得联系并确定订单后,分两次向对方支付了共11万元的定金。
两小时后,男子想了解发货情况,才发现对方电话已打不通,拨打“指导员”电话也无法接通。男子与表哥急忙询问某单位是否有一位“王姓指导员”,单位回复说没有此人,男子与其表哥这才意识到他们掉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诈骗圈套,于是,赶紧报警。
此类诈骗案件的特点就是“诈骗分子”冒充国家公职人员,通过骗取中间人(亲人、朋友)的信任帮忙联系承包者,当承包者放松警惕时,再以开展业务为诱饵,通过代买货品等方式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因为是熟人介绍,加上“诈骗分子”所冒充的“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及抛出的利益诱惑,受害人往往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未加核实就轻易垫资汇款。
当受害人将货款打入所谓的“厂家”或者“供货商”账号后,“国家公职人员”和“供货商”便再无音讯。(戴炀 姚海清 李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