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09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年的记忆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市交警支队 姜民

 

  “老妈!我在农村买了几斤猪肉给您过年。”

  还没到腊八,妹妹就急着给年近八旬的父母置办年货了。一天,我把母亲的照片发在家里微信群,“姐姐真像娘!”舅妈评论道。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儿时在外婆家里过年的时代。

  1974年春节前,由于西沙形势紧张,父母把小一点的我们三姊妹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大一点的姐姐、哥哥带到广州部队里随军。

  父亲把母亲、姐姐和哥哥安置在部队一楼的空档案室里,便迅速赶赴战斗岗位,大舅舅用谷箩筐挑着我和妹妹,小姐姐4岁便步行,走了23里山路到了外婆家。记忆里,快过年了,外婆把精心喂养的两头猪,一头统购上交了国家,余下的那头用于外婆10多口人一大家人打牙祭。杀年猪以后,外婆把猪肉切成大块的,烹煮成为年庚肉,年庚肉汤、带肉的骨头和大白萝卜同煮,又变成香甜的年庚萝卜。荤素搭配,既科学又营养,猪板油则榨油,油渣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也是无比美味的!

  冰雪天,我看见舅舅们头戴着薄薄的单帽,身上穿着舅妈们给他们打的毛背心,穿着解放鞋,唱着歌,在腊月中忙来忙去。那个年代生活如此简单,他们又是那样乐观。外婆每年安排舅舅们在腊月做豆腐,高高的房梁上挂着一个架子,舅舅把十字架摇过来摇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架子上纱布里的豆浆就变成了豆腐。外婆心灵手巧,勤俭持家。她对豆腐采取多种加工方法,就产生了多种美味。豆腐的一半做霉豆腐,经过20多天的酶化,时间让平淡无奇的豆腐,变成了美味的腐乳。来春菜品短缺时,一块霉豆腐就是下饭的菜。余下的豆腐又一分为二,外婆就把豆腐切成方形的,然后油炸好。在上面一层一层撒点盐,做成了油泡豆腐,既是春节的百搭配菜,又是来春的当家菜。外婆用余下的豆腐做出猪血丸子,便是闻名遐迩的“猪血粑”。做豆腐产生的豆渣也不会浪费,烟熏后可做成开胃酸豆渣,很是美味。

  我在外公外婆家里过年后,过了数月,父亲就把我们接到了广州部队。

  部队里过年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建设欣欣向荣,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一到腊月,做为随军家属的母亲就像外婆一样忙碌了起来。有一年,地方慰问部队,每家分到两条大草鱼;后勤部供给我家六斤面,五斤猪肉,三斤豆油,两斤蛋,五斤白菜,一斤白糖;机关大院干鱼塘,每家分五斤非洲鲫鱼。母亲工厂分一斤牛奶糖,一斤白糖。剖鱼是个体力活,母亲就带着十岁的哥哥剖鱼,教育我们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美德。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吃了年夜饭,几姊妹去看电影了。善良、能干的母亲却在家里包湖南名菜蛋饺子。大年初一,母亲又在家做广州春节特色小吃——油角。母亲擀好饺子皮后,我们几姊妹跟着母亲像包饺子一样包油角。油角里的馅料有白糖、芝麻、花生仁。母亲把油角油炸好了。父亲则高高兴兴请来湖南籍的干部、战士,来我们家过年了。他们带来了一些啤酒,边品尝我们包的油角边包饺子、聊天。油角吃起来脆脆香香,甜甜粉粉的。一张张办公桌拼起来的超大团圆宴,盛大开始!凳子不够,30多个人便一起站着,为我们强大的祖国,为战无不胜的解放军,干杯!人民解放军听党指挥,官兵平等,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动容……

  白驹过隙,父母如山的身姿也不再挺拔,曾经喧嚣的家也随着我们家第三代人的开拓发展而各奔东西。外公外婆早已经作古。家里长长的沙发上,坐着我年迈的父母。父亲刚拖着行李小车买菜回家,母亲永远笑脸相迎。此刻,他们在意的,仅仅是那一份相守,努力把黯淡的灯点得更璀璨!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