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博、李泽远是新化县唯一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相声演员、中国曲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和中共中央原候补委员、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龚谷城,都曾为李泽博的作品集题写书名。他们兄弟俩在《曲艺》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并出版了数部曲艺著作,可谓是一对民间曲艺的“高手”。
命途多舛
李泽博、李泽远孪生兄弟于1940年12月22日出生于新化县游家镇三板桥村(现并入和平兴村)。父亲曾任新化县国民党党部副书记。母亲则是一个文盲。解放后,父亲一个人外逃到武汉,并曾写信回新化,说已在武汉买好房子,要他们母子前往。但他们的姑姑坚决不同意,说不但找不到地方,而且会让他们的父亲无法脱身。父亲见没有母子音讯,便又逃到香港,经香港逃到了台湾。后在台东县当了一个科长。1958年病逝于台北医院。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向人打听到的。
姑姑便将他们母子四人(还有一个弟弟,后死于非命)接到城里居住。李泽博1957年考上新化师范,1960年新化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洋溪小学教书。由于阶级成分不好,受到单位歧视,两年后便自动离职了。
李泽远1957年没能考上高中,1958年考上新化一中24班,与龚谷城同届。高中毕业后,回游家务农。两兄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家里穷,对象也找不到。
1969年12月,柘溪库区移民,他们兄弟被移民到湘阴县杨林寨公社。他们这批移民是移到社办林场,由于社办林场后来垮了,因而都算作农民,没有享受社保待遇。而1972年的移民是移到常德西湖农场,全部当作农场职工,全部享受了社保待遇。
李泽远在杨林寨时与一个知青结了婚,1979年返城时,本来可以安排工作,妻子却突然病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兄弟俩很想去考,但被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人员误导,说他们没有资格报考。他们便错过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上面来落实政策,当时犯了错误而离职的人都复了职。而他因为是自动离职,却不能复职。1994年,他们被作为倒流移民,重新安置到游家镇和平兴村。2000年后,经领导关怀,兄弟俩各在上田购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廉租房。对此居住条件,他们已非常满意。
早年试水
虽命途多舛,但兄弟二人一生乐观,一生坚持创作,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1953年,斯大林逝世。在上梅中学读书的李泽博写一篇《化悲痛为力量》的作文,被班主任周老师推荐到《中国少年报》发表了。李泽远在新化师范读书时,是新化县教育局主办的内部刊物《新化歌声》的编辑。
但真正激发他们创作激情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兄弟俩一起创作了一首题为《放炮》的四句七言诗歌,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稿件投到新化报社。没过几天中,这首小诗便在新化报的副刊刊发出来了。这首小诗的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兄弟俩的创作热情。从此,他们经常创作诗歌、快板、唱词等曲艺作品,《新化报》和《资江报》每稿必登。《资江报》副刊编辑胡小春还经常主动向他们约稿。移民到杨林寨后,兄弟俩还合作了《智取威虎山》唱词,两千多句,想出版一个单行本。编辑对他们的文字工夫充分肯定,但听了他们的家庭出身后,表示爱莫能助。但兄弟俩并不灰心,订阅了《曲艺》杂志,边学边写。
晚霞满天
年过花甲后,正是许多人颐养天年之时,可李泽博、李泽远兄弟正进入创作的黄金期。
2004年,他们从报上看到一个老头子教育他老婆正确对待被骗、不能继续用假钞骗别人的故事,创作了山东快书《一张百元假钞》,发表在《曲艺》2004年5月号上,并获得全国首届“鸿佳杯”曲艺大赛奖优秀奖。并在收到奖状的同时,收到姜昆亲笔写的贺卡。
2008年5月,他们在从怀化回新化的途中,感受到浓浓的抗震救灾氛围,连夜创作了快板《抗震救灾心连心》,在《曲艺》2008年6月号上发表。
2008年7月,他们看到新化一个农民雕刻家曹永文为奥运会雕刻了一把由56条龙组成的根雕椅,深深为这位农民雕刻家的奥运情怀所感动,创作了对口快板《一把根雕椅》,在2008年8月号《曲艺》杂志发表。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我国残奥运动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感振奋,创作了快板《残奥英雄壮国威》,在2008年10月号的《曲艺》杂志发表。
2008年10月,纪念彭德怀110周年诞辰,组委会向全国征集曲艺、散文、报告文学。他们兄弟发奋读史,李泽远创作了山东快书《一笔存款》,李泽博创作小品《补交餐费》,双双获得优秀奖,并一同被收入《近月撑天》征文集。
200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征文,他们根据农民雕刻家曹永文的感人事迹创作了对口快板《农民献礼——中国兴》,发表在《曲艺》2009年10月号上。同年,《曲艺》杂志举办全国相声作品大赛,他们合作的对口相声《顺口溜比赛》获入围作品奖。
2009年1月6日,李泽博、李泽远被批准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他们是新化县目前唯一加入此协会的会员。
他们还出版了《曲艺故事诗词集》,龚谷城将军题写书名。《李泽远曲艺作品选》,由姜昆题写书名,谭谈题词祝贺。2019年,兄弟俩合作出版了《故事曲艺诗词联集》。
大胆建言
一天,李泽博骑单车经过老街大码头东端的新化县地方海事处,被门口一副红底黑字手书对联吸引,连忙下车,注目观看:海晏河清民安国泰鸣鸡晓,事业兴旺规全法正帆顺风。落款是曾新跃撰书,丙申腊月。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很少见到有人亲自撰书对联的。即使有,也很少见到这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的,多半是随处可见的喜庆、吉祥之联。他当即到办公楼找到了这位撰书者,原来,曾新跃正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他一番点赞之后,也直言指出“民安国泰”对“规全法正”违律了,宜倒过来“法正周全”。曾新跃和颜悦色、谦逊地接受了。
李泽博还曾通过短信向《曲艺》编辑部主任李玉指出杂志上的错别字。李玉回复:“这个字还真的错了,希望你继续为我们指出错误,谢谢你!”李泽博还打电话给继任的《曲艺》编辑部主任宋洪发,希望杂志调整版面色彩,以更适合老年人阅读。宋洪发对他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多提宝贵意见。
爱上楹联
李泽博、李泽远在一所中学的办公室看到一份《中国楹联报》,一读之下,精辟的故事、新奇的文字深深地把他俩吸引了。兄弟俩如获至宝,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他们与这份展国粹风采、文风朴实、美丽可人的报纸结缘,这份报纸成为了他们学对联、提高联艺、增长联识的益友良师。不久,他们将一个浪荡子弟改邪归正、勤劳致富的故事编成联话故事《回头浪子辛玉良》,并在故事中配有对联:“莫愁事有千回折,只恐身无一技长”“玉树银花,同心永结;良辰吉日,比翼高飞”“开放暖人心,浪子回头奔大道;改革昌国运,夫妻携手步康庄”。兄弟俩怀着忐忑的心情,将稿子寄到《中国楹联报》。半个月之后,稿子发表了。这令兄弟俩高兴奋不已。
从此,兄弟俩一发而不可收,墨砚勤磨,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楹联报》《民间文学》《山海经》《中国教育报》《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发表了对联相声、对联小戏、联话、楹联、格律诗等作品。
结缘名家
2009年,按新化“男上女满”的民俗,是兄弟俩古稀之年。李泽远整理了《李泽远曲艺作品选集》(李胞兄李泽博合作),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书稿整理好后,李泽远想,如果能找到姜昆题写书名就好了。姜昆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当时担任中国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是个大忙人。如何才能找到姜昆呢?
说来凑巧。
2009年1月8日,第五届改革创新先锋人物报告文学作品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李泽远作为其中一篇报告文学的作者与会,住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在房间里,他为了找姜昆题书名的事睡不着。突然,他想到2008年3月号《曲艺》上有一篇介绍北京快板沙龙的文章,便萌发了通过沙龙领导找姜昆的想法。当即从网上找到了地址。次日早餐后,乘坐地铁来到了沙龙经常搞活动的地点地崇文区文化馆。接洽他的武馆长听说他是从湖南远道而来的,便给中国曲协主席李世儒打了电话。李世儒说第二天下午三点到文化馆接见他。第二天下午,李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李泽远向李世儒敞开心扉谈了起来。正说话间,姜昆给李主席打电话,李主席把题写书名的事一说,姜昆爽快地答应了,并赠送给他《中国快板精品选》和《朱光斗快板作品选》。年底,他就收到了姜昆的墨宝。李泽远感到十分珍贵。
有了姜昆的墨宝后,他还想在书中留一幅照片。他到《曲艺》杂志编辑部拜访时,向编辑部主任李玉提出了这个请求。李玉说:“我可以作主答应你,但有几位编辑外出采访,就不能前来合影了。”说完,马上招呼发行部主任梁钢和编辑刘红英,在办公室用手机合了影。这让李泽远倍感兴奋。
李泽博、李泽远兄弟并没有因为生活困顿、人生坎坷而灰心丧气。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仍不停地写作。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楹联、故事、曲艺等作品,所有作品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袁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