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化县上梅古城,是一座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古城。自1799年毛板船发明之后,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毛板经济的推动,这座县城已变成了“楚南望邑”。
1789年,陈润霖就出生在这座“楚南望邑”青石街一户中等人家。父亲驾着一只毛板船,常年到外面跑生意,收入维持一家的开支,还是绰绰有余。
可惜英才多磨,陈润霖11岁那年,父亲驾的毛板船在从安化回来的途中遇到了劫匪,人、船两空。
1890年秋,陈润霖得伯父陈国卿的资助,来到城厢书院就读。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奋力学习,深得老师和长辈的称赞。但这所书院不是很有名,现在已没有人知道其遗址在哪。
1898年,陈润霖19岁时考取了秀才。伯父本来希望他继续攻读,博取“举人”“进士”等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就在陈润霖考中秀才之后不久,这一年清明之后五日,新化办起了实学堂,与长沙时务学堂并时为两。新化成了继省会长沙之外最早创办新学堂的地方,开全省72州县风气之先,第一批招收50余人,陈天华、杨源浚以及后来成为毛泽东老师的罗元鲲等英才都在这个班上。
这不能不对刚刚中秀才,想走传统“功名”之路的陈润霖很大的震动。
更让陈润霖震动的是,这年8月,戊戌变法,科举制度被废除。伯父想让陈润霖走传统的考举立功名的想法也破灭了。
社会巨变,年轻的陈润霖的思想也在激变。
第二年(1899年),陈润霖进了岳麓书院。他在岳麓书院的成绩也很优异,每有新作文写出来,同学们都争相传诵。
渐渐崭露头角的陈润霖,与陈天华、杨源浚被人并称为“新化三杰”。
二
1901年,湖南省首次选派公费留日学生,陈润霖与杨昌济、朱剑凡被录取派遣赴日。
陈润霖与杨昌济、王稼祥于1901年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习师范。他在日本学业精勤,参加进步活动,受新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影响很大。
1902年11月,由湖南日本留学生同乡会创办的进步期刊《游学译编》在日本东京创刊,陈润霖、曾鲲化、黄兴、杨度等任编译。
三年学满,陈润霖又以成绩出众,得到校长嘉纳治五郎的接见,嘉纳氏问他今后之志,他回答:“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
1904年学成归国后,应常德知府朱其懿之请,在常德府中学任监学(教务主任)。
虽然朱其懿重视教育,但官校积习难改。此时正是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在这所官立学堂里,切身感受到学风萎靡、课程陈旧、非进行改革不可。他概叹:“官校不足以展其志”。于是不久就辞职,锐意创办能体现新的教育思想、传播科学知识的私立学校。
当时的私立学校都是办中学,因为中学成才快,对中学生收费多,经济效益好。而小学全省只有公立的八所,号称省立八小。而陈润霖认为“初等教育,实属国民根本。”应该先把小学办好。
于是他锐意创办自办私立小学。
陈润霖的母亲邹翠英贤良爱子,听儿子讲了办学之志,表示坚决支持。把自己结婚时的嫁奁全部变卖,连同历年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钱共300两银子全部交给儿子。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陈润霖于长沙北城租贡院西街靖州试馆为校舍,创办了楚怡实学堂。命名楚怡,意即“惟楚有才,怡然乐育”开始仅有学生7人,陈润霖照样满腔热情地为他们上课。几年之内,该校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12个班级的完全小学,有学生600余人,成为湖南省第一流小学。
1913年,谭延闿又命他创办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陈润霖认为增加师范学校是普及全省小学教育的根本,即厘定章程着手创办,认真招收学生。毛泽东就是最先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再转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毛泽东后来回忆进四师的“大背景”时说:“这时我没有钱用,因为家里不给我金钱,除非我进学校……同时,我恳切地考虑了我的‘职业’,并以为我最适宜于教书。于是我又开始留心广告了。”“我注意到湖南师范学校(四师)的一个动人的广告,我高兴地读了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两个朋友也劝我进去。其实是要我帮他们预备入学论文。我将自己的意思写信给家里,得到他们的同意。我代两个朋友做了论文,自己做了一篇。结果一齐录取。”
1913年底,都督谭延闿因为参与反袁的“二次革命”,被赶下湖南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北洋系的汤芗铭。湖南教育界也来了一次洗牌。1914年初,湖南省议会忽然通过一个决议,将四师与一师合并,全体教师和学生均迁入一师。
三
1914年春,湖南四师与一师合并后,陈润霖乃创办楚怡工业学校,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筹措经费,不到十年,学校终于奠定基础:于长沙“稻谷仓”购地,建筑西式三层教学大楼一栋,供土木、机械、矿治三科高等专业学生和应化、印染及初等专业职工班学生上课、实验、实习用。另外还建造了一个机械工场和一个翻砂、铸造厂房。各种仪器、药品、机械及实习场等俱备,作为相当于高等专业程度的楚怡工业学校规模初步奠定。
他主张工业教育要为生产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故教学计划特重实习课及实验课、测量课、制图课等,在各科各年级每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平日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内实习,毕业班则分别到工厂、矿山、公路实习,故毕业生技术娴熟精到。为了配合教学改革计划的实施,陈润霖竭尽全力增加教学设备、开辟了各科专门教室和实习工场,如机械科的实习工场有车床、刨床、铣床等机床20多台,有德国制造的40马力的煤气发动机。土木科的测量仪器,除一般的平板仪、水准仪外,还有3台进口的精密经纬测量仪器。矿冶科的分析化验室有精密天平秤多架,做分析试验的各种化学器具和化学药品、矿石标本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在科学还不很发达、社会很不重视科学技术的30年代,殊属不易。而各科教师大多是学成回湘的欧美日本各国留学生或湖南大学有关教授兼任。名师出高徒,自非偶然。因此,三湘工矿企业对楚工毕业生特别欢迎延揽。楚怡工业学校,得以全国闻名。
继楚怡小学堂、楚怡工业学校之后,陈润霖又于1920年9月在小学内增办了幼稚园,1923年开办了楚怡中学。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体制,统称为湖南楚怡学校。学生每年不少于2000人,莘莘学子莫不以就读楚怡为荣。不惟物誉三湘,而且名驰全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有特色的。
四
正当楚怡进入鼎盛时期,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
1938年11月13日凌晨,由于日寇进犯的加快,国民党当局决定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这让长沙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并列),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楚怡“三校一园”化为灰烬。陈润霖只得筹划楚怡三校迁移(幼稚园停办),楚怡小学迁长沙河西望城坡,中学迁湘潭炭塘子,以上两校不久亦受战局影响被迫停办。为避免日机轰炸,保护学生安全,他将保存下来的楚怡工业学校迁往家乡工校内迁新化,好不容易雇佣帆船数十艘,星夜将图书、仪器、机器等设备,以及教职员工眷属及其家财什物,出湘江转洞庭湖,经益阳溯资水而上,将图书设备运到新化县城。先寄住新化的上梅中学,临时复课。
楚怡工业学校在新化的上梅中学寄住的同时,陈润霖在距县城10多公里的游家镇白沙村购置土地,一面盖房建校舍,一面扩大招生,继续办学,当时规模将近五百学生。建校的经费主要是自筹,还争取了国民政府发放的“文夕大火”补偿款。楚怡工业学校1939年春复课,弦歌与机器声交响,学生近500人,大部分来自外县,盛况不减于长沙稻谷仓。
白沙洲校园在资江边,依山傍水,环境安谧,宜于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师生们仍然自得其乐,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话剧团、京剧社,开展各种球类活动等,青年学子的歌声和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朱镕基等一批年轻学子,曾经在新化校址求学。1943年12月,朱镕基在长沙广益中学毕业以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编在机械科第31班。朱镕基在楚工读书时,有一次为了锻炼身体去打球,耽误了一节课,曹副校长与该科任课教师要开除他。而校长陈润霖则多方保护。
朱镕基在第一次湘西之行时:朱镕基曾回忆道: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高中一年级,时逢长沙会战,长沙沦陷了。随后,国立八中到新化招生,我经考试转学到国立八中。
1945年抗战胜利,撤离长沙的各大、中、小学都纷纷计划迁回原址复校。陈润霖不顾自己古稀高龄和衰弱病体,复校心切,于这年年底长途跋涉,从新化冒着严寒抱病赶到长沙,准备复校。他在长沙召集楚怡校友开会,共商复校大计。在会上他回顾惨淡经营数十年的楚怡校舍,如今化为一片焦土,伤感万分,不禁放声大哭。校友们无不深为感动,纷纷表示愿为学校尽力效劳,争取尽快复校。可能是他经过这一场剧痛的刺激,悲伤劳累,积劳成疾,竟至一病不起。1946年1月,不得不回老家新化就医。过邵阳之后,改取水路,放舟而下,1月26日不幸逝世于舟中,以身殉校,享年67岁。灵柩到校之日,在校师生失声痛哭,家人举债以殓,葬于白沙洲校园,以示与楚怡教育事业生死相依。
五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1950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楚怡工业学校建立基层党组织,指派郭道西为党组织负责人,另派李维国任校长,所需经费概由省政府拨款。同年底,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定名为“湖南省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改派杨仲枢为校长。1951年下学期,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业学校。楚怡工业学校办学历时40载,毕业学生达3000余人,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且能吃苦耐劳,一向为全国各厂矿企业争相聘用。
1952年,全国工业学校体制调整,楚怡工业学校一分为三:以原楚怡工业学校矿冶科为主体组建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来并入中南矿冶学院改名的中南工业大学(即中南大学南校区,进校门的大道即为“楚怡路”);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与粤、桂、豫三省工业学校机械科合并,组成汉口汽车制造学校,后来归属武汉理工大学;楚怡工业学校土木科与武昌高工土木科、郑州高工土木科合并,组成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后来融入武汉城建学院(即今华中科技大学)。现长沙只存有芙蓉区楚怡学校(芙蓉区文运街104号),仍为小学体制。
1956年,湖南一师举行纪念陈润霖逝世10周年座谈会,毛泽东为之题词:“纪念陈校长夙荒先生——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受业毛泽东。”(袁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