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伟华
记忆中的油纸伞:油油的伞面,密密的伞骨,直直的伞柄,撑开时听伞外幕天雨滴如音锤沙沙,收拢时看扇尖氤氲水汽似江山如画。撑一把油纸伞,徜徉在烟雨江南的秀丽山水之中,轻松惬意,如梦如画,意境悠远。二三油纸伞,撑起万年愁,白素贞与那个叫许仙的翩翩少年已走远;最美的油纸伞在江南,与康桥上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消失在狭窄曲折的雨巷……如果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看民国的江南,一定有烟雨细柳下打着油纸伞的美女,那是时尚浪漫和悠雅的标志。现在我们去苏浙旅游,在园林画坊里,依然见到油纸伞的美丽。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长沙、整个南国、甚至南洋以及欧美,都以美女持伞为美艳、为时尚,人们忘却不了那烟雨浪漫的时尚风。玲珑秀美的长沙,历来引领时尚风。二三十年代的长沙,民族资本开始繁荣,伞厂五六家,潘岱青的菲菲伞厂脱颖而出,独领风骚。潘岱青,湘乡县中里(现双峰县)杏子铺人。青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因眼光独到,在长沙市长康路创办了“菲菲”牌油纸伞。他从弟弟带去美国的油纸伞受到追捧中嗅出商机,把以前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伞面选用油纸和绸布,突出薄、透、亮,轻盈而韧性好的特点,把自己的专业用到制伞工序里做成“潘氏秘籍”,嗅着时尚气息,把伞变成都市女人竞相追逐的时尚商品。
他把独特的美学品味,大胆表现在对传统制伞的工艺改进上。伞不仅是实用工具,还把它作为时尚来开发。因此菲菲伞选材特别,用一种轻盈、薄透的皮纸替代伞面,使得晴天雨天都可使用。他采用特殊的光油和胶水,把伞打造得更加美观精致又耐用。在花色设计上,与众不同,专门聘请专业的水墨画师手工绘制图案,让轻盈与艺术结合,让实用与浪漫统一。
菲菲纸伞眼光独到,不拘一格,将伞分成等级,在女式花伞中推出大号、中号、小号和特定的伞号,伞面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飞禽和走兽等国画图案,又印制《潇湘八景》《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新鲜花样,栩栩如生,以满足人们个性的要求。如果婷婷淑女穿一身旗袍行走在大街小巷上,伴随着木屐在青石街面撞击的响声,勾勒出一幅烟雨浪漫的时尚风景。那是菲菲伞打造的最美民国时尚风。当时菲菲伞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追棒,尤其是优雅的年轻女性作为她们的标配。一般售价3到5个光洋,折合成现在的价格,大约每把4000到6000元人民币。如此奢贵的价格,不仅没阻拦菲菲伞风靡的脚步,反而促成富裕女人的张扬显摆。菲菲伞迅速占领长沙市场,继而风靡南京上海,不久又远销日本南洋及欧美诸国。1928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潘岱青的弟弟租了一个门面,专门销售菲菲伞,没想到,菲菲伞卖到脱销,轰动芝加哥。1936年,菲菲伞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制盾牌(一等金质奖章),悬挂于南阳街门市部。第二年,潘岱青携带菲菲伞参加了当时在广州召开的四省国货交流会,港澳侨商大为欣赏,纷纷订货,从而扩大国际市场。
在广州国货交流会上,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位外国公主曾以80元光洋的高价定制一把特制的菲菲伞,要求伞顶用镶金金属制成,伞柄用黄杨木雕以松鼠吃葡萄的空花型,伞面请名师“百鸟朝凤”的精彩国画,潘岱青一口应承,很快就打制出来了。
当时菲菲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它曾在旅居青岛、上海等地的外国人里流行,在上海海滨浴场,公园等地游览或留影时,大家都以打菲菲伞为自豪。当年的潘岱青,创造了民族商业奇迹,时人称他为“时尚教父”。
潮涨就有潮落,潘家菲菲伞在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四个门面及厂房全部毁于一旦,如日中天的产业就这样摧毁殆尽。潘岱青携带家人和技术工人将抢救出来的有限材料带上,搬到湘乡山枣七亩冲和杏子铺老街,继续生产菲菲伞,艰难经营了六年。由于当时时势动乱,百业萧条,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猖獗,民不聊生,民族资本走入低潮,艰难度日。所以菲菲伞厂虽苦苦挣扎,但无法恢复往日的繁华荣光。到1945年,日本鬼子侵犯湖南,潘家流离失所,生产停顿。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连年打内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破坏严重,潘家虽在长沙五一广场附近修建了三层楼房,拟扩大再生产,但厂房常被国民党军队占用,导致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到解放时,早已精疲力尽的菲菲伞厂已奄奄一息,不得不停下了挣扎的脚步。
潘家菲菲伞厂的兴盛衰落,正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奋斗历程。动乱的时局、萧条的经济、国力的衰弱,导致中国工业难以长久繁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曾经的蹉跎岁月已成云烟,但历史仍会铭记潘家菲菲伞创造的时尚奇迹。即使到了今天,菲菲依然是时尚的“元素”。
江山依岱青,菲菲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