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主流媒体移动优先融合发展,推动媒体采编人员跨界发展,娄底市广播电视台表彰了田应发等9名“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拍了能制、制了能传”的“全媒型记者”,其中彭鹏、苏晴、赵志刚、王友专在表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满怀赤诚 笃定前行
□ 综合频道 彭鹏
2010年刚来到娄底广电时,满怀赤诚的我就懵懵懂懂地一头扎进了《走遍娄底》栏目组,从摄像助理起步,以制作新兵开场。为了做好《走遍娄底》这个娄底电视史上首档周播类人文栏目,一切都得拼命。周一到周三外出拍摄,周四、周五采集素材、听同期、写稿、审稿,然后周五晚上就开始熬夜、通宵赶制节目,保证周日晚上的正常播出。一个月四期新节目,风雨无阻。高强度付出带来了成果,《走遍娄底》节目播出后,获得了无数点赞和众多忠实粉丝,2010年我们团队获评广电“超级团队”,2011年我们的节目一举拿下了湖南省广播电视优秀栏目一等奖。
2018年,我进入新闻中心重点报道部,跟记者杨静搭档,正式开启我的“记者”之路。两年多时间里,每一次重点报道,我都会从摄像的角度、从被访者的角度、从制作的角度、从文字的角度去思考,尽可能多地去拍、去看、去想。两年时间,我们这个“两人小组”先后完成了二十多组、一百四十多条重点报道,收获省市新闻一等奖八个。其中,长消息《洪水中,公安民警托起生命之舟》荣获2017年度湖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电视专题《娄底见证—春到湘中》荣获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一等奖、湖南广播电视奖特别节目奖;电视消息《港珠澳大桥上有“涟钢”》荣获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二等奖。
十年,从《走遍娄底》到《党建时空》,再到重点报道;从摄像助理到栏目副摄像,再到主摄,之后成为频道摄像主力。从后期新兵到制作一方,我成为了频道最“富有”的人。从共用办公电脑到拥有自己的制作主机;摄像机也从最开始的Z5C到280,再到580,然后配备有单反,无人机。设备的更新换代,自身的技能也在随之一步步日趋完善。十年前,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广电萌新,十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很自豪的对过去的自己说:辛苦了,今天的你己经可以成为一名“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拍了能制,制了能传”的全媒型记者。感恩娄底广电!我将继续努力,弯腰俯身大地,以饱满的热情去挖掘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实干笃定前行,不负伟大时代,共创美好未来。
做一块风雨中坚实可靠的砖
□ 公共频道 苏晴
2019年,我主要负责公共频道《娄底教育》栏目及活动策划、执行等相关工作。一年来,我累计采写稿件80余条,策划、执行或参与“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相关活动、娄底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人物宣讲报告会等各类活动数十场。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常说“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如今,所有的媒体都在改革,频道也在求生存、求发展、找市场。做一块频道建设需要的砖,要求我们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
作为新时代电视媒体,频道不仅肩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也担负着参与经济生产和市场竞争的重任。2019年,为了树立公共频道的品牌形象,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我们所有的自采新闻和重大活动,都与频道运营公众号“娄底掌上生活”相结合,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类活动和节目,为公众号增加流量。随着H5的广泛使用,我们也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学习H5的制作和使用,充分发挥H5等新应用的优势,提升频道影响力。
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几乎把我们所有人的节奏都打乱了。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中,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得到充分展示,让我们媒体人感到震惊。作为新时代的传统媒体人,我想接下来我能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掌握更多的融媒体知识和技术手段,在娄底广电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做一块风雨中坚实可靠的砖。
从后期制作到频道“多面手”
□ 教育频道 赵志刚
“不想当摄像的后期不是一个好播音。”这大概是我在娄底台这么多年来的写照,工作岗位的磨砺,让我能干的活干了,不能干的的活勉勉强强也干了。
现在以网络为依托衍生而出的新媒体,大大提高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覆盖面。去年,我们频道的丰收节、社区文化节等多场活动,通过无限娄底进行网络直播;万宝峰会期间,我们频道也承担了新化正龙分会场的直播录制,实现重大活动的多个现场信号直播。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带来的节目形态和收视习惯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带来新机遇的同时,给我们这些电视台记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样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能播3分钟,客户端新闻只需要最精彩最现场的30秒,微博新闻在140字以内,微信公众号新闻要图文并茂,标题更要醒目有吸引力。这些大量工作,都需要能写能拍、能后期能配音,能直播能评论的全媒型记者去完成。
怎样成为全能型记者呢?首先,需要思维上的转变,记者要有转型的意识。记者在稍纵易逝的新闻现场就要有移动优先发稿的意识,抓住好的现场,第一时间将稿件在新媒体端发送出来。就拿最近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频道公众号上发送的《娄底出现一起家族性疫情》的稿件做个例子,当天阅读量达到10W+,这也足以证明了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爆发力。
其次是技能上的培养。我们要主动学习,多接触新事物、新方式,学习现场主持,vlog拍摄制作,简单的H5、PS等技能。我从一名后期制作人员,不断学习,逐渐承担了频道拍摄和配音工作,成了多面手。
最后是操作上的配合。电视台最需要团队意识和团体协作,全媒型记者是多面手,一个好的创意,只有在团队合作的前提下,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新媒体作品。
最后我想说:无论做什么事,态度是根本!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新媒体让报纸“动”起来
□ 广播电视报 王友专
2019年,娄底广电报承办了“同心美丽乡村娄底行”大型活动,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同心大合作,为全省探索、巩固、转化统一战线“同心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提供了借鉴。而这一切得益于媒体融合在活动中的充分运用。
在活动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市民报名的渠道,只能通过线上来报名。同时,运用新媒体把报名条件、观摩线路、线路特点发送到观摩者身边,发布各种推文,短短10天,一条相同的推文就达到10万+,报名人数则达到了2000余人。
活动期间,我们还还借助台里的融媒体客户端和无限娄底APP推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产品,普及活动宣传。如台里给我们的全媒体直播车对启动仪式和涟源、双峰行进行了全程直播,启动仪式当天的直播活动,通过广播收听人数达到10万人次,通过各种链接形式,在手机客户端、各公众号直播通道收看视频的达到12万人次,其中通过新媒体中心无限娄底客户端收看的达到76540人次。我们还制作了系列海报、抖音视频、H5,在保持内容权威客观的同时,形式上也力求做到生动有趣。在自媒体推送稿件的同时,还借助网络媒体速度快、互动强等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中新社、凤凰网、红网、娄底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共刊发各类稿件50余篇。
《市长热线》是2018年5月份推出的一档民生栏目,去年尝试推出了一些深度报道。2019年9月17日,《核心商业区道路破损严重谁来管》刊登在娄底广电报,与此同时,我通过今日头条、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热门平台进行推广,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时任副市长陈澎,住建、规划、市政等部门在一个星期之内拿出了相关方案,到年底春园步行街路面改造完工。而且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改造春园步行街的同时,娄底城区许多背街小巷的老大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还有,通过新媒体,将各种稿件资源进行整合,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各级媒体发稿50篇(件),其中《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新媒体等均采纳了我的稿件。
促进媒体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方能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成风化人,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