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07日> > 第7版 > 新闻内容
我的青春警营故事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五四”,一个属于青春的节日。青春是什么?青春就像雨过天晴的阳光,让人想起来时心里暖洋洋的,回忆时总是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嘴角也是不由自主翘起来的,青春真的就是无限美好。

  当青春遇到警营,这个青春似乎就没那么平凡了。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案发现场抽丝剥茧;在执勤岗位巍巍屹立;在服务窗口春风化雨;在抗疫战场冲锋向前……警察的青春少了一丝浪漫和惬意,却多了满腔热血,多了勇往直前。

  5月,本报将陆续刊发来自娄底公安战线6位青年警察的故事,与他们一起品味当下的青春。

 

 

铁骨铮铮的禁毒先锋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85后,非典时我正在参加高考,当年是别人在保护我,今天我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这场‘战疫’我没有理由缺席。”2月22日,娄底市公安局派往抗疫一线的队员集结出发。其中领队的男民警,剃去了一头青发,身着藏蓝警服,在飘扬的党旗下铿锵有力地表达着出征的坚定决心,他就是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毒品公开查缉大队教导员谢亮。

  实干:挑重担 讲奉献 成绩斐然

  敢于挑重担,迎难而上,甘于奉献,一直是谢亮最宝贵的干事品质。在缉毒侦查岗位上,他始终冲锋在缉毒一线,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成为了缉毒战线上的一把尖刀。近年来,其主办涉毒大要案件30多起,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200多人,查获毒品30多公斤,制毒化学品241余吨,缴获枪支5支,子弹10发。

  2018年禁毒支队侦办部督“2018-176”胡某某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案,当时该案线索非常少,涉案人员都在外省或境外遥控作案,侦查难度相当大,案情重大,且又涉及境外关系,部、省、市领导非常重视。市公安局和支队经反复斟酌,最后指派谢亮牵头主办。接受任务后,他没有任何畏难情绪,毅然挑起重担,带领专案组民警长驻省厅封闭式办案一个多月,不分节假日,每天加班加点开展侦查,先后数十次辗转长沙,三下云南的昆明、玉溪,三天时间里往返天津开展工作,最终摸清全案的组织网络和犯罪事实,并成功收网,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查获各类制毒化学品241余吨,扣押冻结涉案资金2500余万元,其中主犯胡某某终审被顶格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追缴违法所得500余万元。这是娄底禁毒史上查获涉案资金最多的毒品案件,也是刑法修正后全省乃至全国同类案件中首例被顶格判决的经典案例,得到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高度评价,该案件还被评为全市最具影响力案件。

  探索:善思考 勤实践 开拓创新

  作为缉毒侦查员,谢亮善于思考与实践缉毒侦查破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他主办部督“2018-176”目标案件时,通过深挖电子流、信息流、关系流、资金流等数据,信息量特别巨大,固定有效证据难,他探索建立数字化、表格化、图表化的“模块式”专案管理模式,最终在100多名人员信息、全国11省30余家工厂和公司、100余条犯罪线索、200余万笔资金流水、1240余个涉案账号中准确锁定涉案信息,为全案证据固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该案主犯胡某某在几乎零口供提请批准逮捕、移送起诉过程中没有被退补侦查过一次,且最后被法院顶格判决。

  作为党务专干,他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举措,在全市率先创新打造党支部“互联网+”智慧党建平台,开发十余个专栏,高位对接中直、省直、市直党建网,让党员最便捷最高效获取最优质的海量学习资源,有效破解工学矛盾的短板,同时把“有事请找我”推上平台,实现便民服务线上线下同步互动。该创新举措得到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的高度肯定,为禁毒党支部获评“红旗支部”发挥了重大作用。

  担当:有柔情 有铁骨 无畏生死

  今年2月疫情严峻,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谢亮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上前线。可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怎么离得开他?家人怎么能放心?他的爱人看出了他的心思,她说:“虽然家里需要你,可是现在同胞有难,国难当前,你应该上!你必须上!家里的事情有我在,可别忘了女人也能顶半边天”。爱人的话深深的鼓舞着谢亮,毅然在请战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最后他被选为领队,带着满腔热血,带着牵挂,带着未知,带领9位战友踏上了去抗疫一线的征程。而为了不让本就身体不好的老人担心,两口子商量后只告诉老人是其它工作。

  在抗疫一线,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可谢亮面对生死考验没有丝毫畏惧,不仅时时第一个冲锋在前,为队员们打头阵,而且时刻叮嘱队员保护自身安全,担负起所有队员的安全责任。他每天戴着紧绷的防护装备,面对着各类来往车辆和人员,细心的开展检查、登记、消毒、测体温和耐心劝返,一天一站就是10几个小时,这些都没有让这位铁骨男儿有丝毫怯意。

 

 

一个外事民警的二三事

 

 

  刘霞辉是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的外事民警,很多人会问,外事警察是怎么管理外国人的啊?为了让大家了解外事民警的工作,可以说起两个抗疫工作中的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是法国人尼古拉斯,因疫情行程受阻的故事。3月10日,尼古拉斯一边抱着刚出生的宝宝,一边通过微信,向刘霞辉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Wish you happiness and healthy!”

  今年1月下旬,尼古拉斯在涟源的岳父母家过年,准备过完年带上妻子回法国生小孩。可是,疫情袭来,回法国的航班被取消,准备去妻子的常住地深圳,但将被强制隔离14天,而孩子即将出生,这将非常不便。就在这时,尼古拉斯的居留许可又即将过期,他反复致电山东滨州(他的工作单位所在地)和广东深圳(他妻子的户口所在地)的出入境管理机构,还打电话到了法国驻华大使馆,回答均是:不到现场,不能办理延期。情急之下,尼古拉斯试着拨打了市公安局人境支队的咨询电话。

  刘霞辉详细了解情况后,内心有点矛盾:放在平时,不面见、不仔细审核资料是不能办理的。但是,疫情当前,问题总得有解决办法。经请示领导同意,刘霞辉通过微信核实资料,不用他本人到场,于2月25日受理了10天的停留证件申请。果然,两天后,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对所有外国人的签证自动延长两个月,问题得到了解决。尼古拉斯夫妇由衷感谢刘霞辉,用他妻子谢芳的话,刘霞辉是映在他们心里,阴霾时期最温暖的记忆,家乡的警察最贴心,最有人情味,也是最专业的。

  这个故事是中国警察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一个片段。长期从事出入境窗口受理工作,刘霞辉有一个信念,就是坚持法律优先,国家利益优先,不违反原则,然后就是:当事人的合理诉求优先。疫情爆发以后,来刘霞辉窗口办理业务的外国人,达到了184人之多。在这三尺窗口的一来一去之间,他们体会到了1名外事警察应该有的职业素养和人情关怀。

  但是,人情关怀并不是时时刻刻要做“好人”,人民警察捍卫国家利益,铁面执法也是刘霞辉应该有的责任担当。这就是刘霞辉要说的第二个小故事,快速处置1名有传播疫情风险的敏感国家外国人。

  3月15日晚上的11点,巴基斯坦男子罕沙·穆罕默德,独自1人来到娄底,在火车站被防疫人员拦下,防疫指挥部通知刘霞辉核实身份并处置。通过询问,刘霞辉得知他3月14日辗转几个国家的飞机,持签证从广州白云机场入境,在机场仅做了普通防疫消毒,没有隔离就直接来到了娄底。此时,境外疫情已经严重扩散,外防输入刻不容缓。

  按照上级的指示,人境支队启动了工作预案,卫生检疫人员给他采集咽拭子样本进行核酸检测,但结果需要1天才能出来。当天晚上怎么办?得隔离啊!可是基层卫生工作者与这个穆斯林国家人员语言不通,一旦发生冲突,则风险隐患极大。这时,刘霞辉挺身而出,不顾有可能因接触而被感染的风险,连夜将他隔离在其接待单位的宿舍内。

  第二天核酸检测的结果为阴性,但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刘霞辉仍然要求他接受完整的14天隔离。这时,罕沙不愿意了,称自己是合法外国人,有行动自由。为了揭穿他的庐山真面貌,刘霞辉通过信息系统查询,和电话联系他以前的单位,发现他是1名有前科的人员,因违法被新疆警方限期出境。听到刘霞辉说出这些,罕沙低下了头,刘霞辉趁热打铁告知他,想在中国工作首先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比如接受隔离就是其中的一项;然后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必须按规定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经过刘霞辉一番耐心细致的劝说,罕沙畏惧于中国的法律,配合接受了14天隔离,然后离开了娄底。(娄公轩)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