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28日> > 第7版 > 新闻内容
涟源精准扶贫二三事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扶贫,帮扶干部施妙手

 

  “我哥哥当初检查出喉癌,在长沙湘雅医院治疗花费了10多万元,最终只拖了3个月就去世了。我当初得知自己也患上癌症时非常害怕,担心会是和哥哥一样的遭遇。”涟源市桥头河镇石狗村村民颜新龙对记者说道。

  因病返贫是当前很多贫困家庭的重要原因。2016年,涟源市人民医院委派帮扶干部罗碧峰任颜新龙所在的石狗村驻村一书记。到任后,罗碧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希望村民有病能早发现,早治疗。他利用驻村时间,每周一、三、四对村民进行常规健康检查。2019年,在一次给颜新龙做常规检查时,得知其舌头疼痛,说话困难,感觉不妙的他,请来了同院的龙富强副院长。龙院长是口腔外科主任医师,精通口腔病理。龙院长检查后,确诊是舌癌。

  “为了让老百姓大病能在家门口治,我们把专家送村里,设备搬村里。对于长期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医院会定期送药。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村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我们也极力做到减少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涟源市人民医院院长梁志和说。

  2016年至2020年以来,该院共开展了6次大型义诊活动,免费发放药品10万余元,接受群众健康咨询1000余人次,500多名村民进行了B超、心电图检查和血压血糖等检测。驻村工作队还免费为300余人次村民进行了针灸、理疗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四年来,涟源市人民医院共为贫困户办实事百余件,如给特困人员贾怡林、低保户夏旭和送去了桌凳床柜衣被等生活用品;带低保户刘兰秀去娄底康复医院进行精神残疾鉴定(被鉴定为二级精神残疾);为特困人员颜爱初修建了厕所;为特困人员刘礼新等3户修缮了屋面,解决了漏风漏雨等问题。2019年以来,涟源市人民医院积极开展“三同”行动,与贫困户同学习、同劳动、同搞卫生,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财政兜底”的模式对贫困户进行健康扶贫。石狗村117户贫困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费用进行了减半或者全免。贫困户都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每季度至少上门服务1次。全村共有慢性病患者102人,其中糖尿病19人(贫困户5人)、高血压77人(贫困户13人)、精神病6人(贫困户6人)。慢性病患者100%签约了慢性服务,签约医生每季度至少上门服务1次。2017-2019年共有53个贫困户住院,住院次数达79人次,均享受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住院费用报销达85%及以上的政策。

  “帮扶组的工作得到了全村人认可,真正地把工作做细了,帮实了。”石狗村村支书尹松初如是说。

  涟源市人民医院驻村帮扶是涟源市开展健康扶贫的缩影。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涟源市共参保444610人次,补贴3580万元,贫困人口参保率为100%。严格落实“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全市贫困人口住院报销86324人次3.75亿元。严格实施大病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分级诊疗,29种大病定点医院专项救治率达到90%,贫困人口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结核病等4种慢性病患者签约服务率100%。截至目前,4种慢病签约对象15936人,累计提供服务15936人次。

 

 

产业扶贫,废弃矿山今成“宝”

 

  “以前在外面工作,离家远,对家里总是放心不下。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上班,待遇也很满意。”家住花桥村的梁军对记者说道。

  梁军是2017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母亲小脑萎缩。他自己已经离异,还要照顾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小孩。特殊的家庭情况,使得他顾此失彼。枫坪镇扶贫产业园的开办,使得像梁军这样的贫困劳动力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切实解决了自身的实际困难。

  扶贫产业园曾是原枫树二矿的废弃地,多年来杂草丛生,当地百姓一度对此怨声载道。“之前租出去有租金,后成了废弃地不能产生价值,也不能种地,村民还担心污染环境。”枫坪镇党委书记毛杰介绍。经反复研究,镇里决定再次利用这块地,因地制宜建设扶贫产业园,实现转型发展。

  说干就干,镇里立马组织分工。可难题也来了:这块废弃地是枫树村的集体用地,有村民不同意建,担心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了解该情况后,毛杰召集镇里的干部和村民一起座谈,并一一解答大家的疑问。终于得到所有村民的同意后,毛杰又面临新的更大难题:有了场地,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吸引企业入驻?

  “当时很头疼,但靠着我们用心用情,坚持一段时间后,事情终于有了眉目。”毛杰说,乘着涟源市支持扶贫车间建设的政策,枫坪镇利用长沙市高桥大市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多次主动对接,鼓励和引导涟商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政策好,一年下来比在外地减少开支80多万元。”投资建设扶贫产业园的谢礼算了一笔账,虽然增加了物流成本,但涟源市从物流、电费、税收等方面进行了减免和优惠,总体来讲,企业比在长沙时节省了大量成本。

  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五金厂负责人刘端,被当地政府的真情实意和保姆式服务所打动,决定回乡发展。“建厂的时候,有次运输材料的大货车因为路边电话线太矮进不来,当时快晚上12点了。我试着拨通了毛杰书记的电话,没想到不到半个小时,镇里就派人来解决了问题。”

  如今,枫坪镇扶贫产业园已引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4家,总投资额8000万元,成为涟源市首家乡镇级扶贫产业园。园区构建起“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全部建设完成后,将为当地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年均带来700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易地搬迁,打造“亮点”建家园

 

  “剪膜、装底、裁线”,在工位上一整套生产程序行云流水。家住古塘乡砂托村的李增姣,今年41岁了,通过乡里的政策,全家搬进了古塘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新房子。住进新房后,不仅家里小孩子离学校更近了,李增姣就业也得到了解决,目前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每月保底有2000余元的收入,大多能达到3000至4000元不等,至今脱贫摘帽已有2年。

  李增姣的丈夫在外打零工,没有稳定的工作。以前她自己也只能在家种种菜、干干农活。家里上有82岁的老母亲要赡养,下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在读书。小孩以前读书要走5-6里山路,因路很不好走,做母亲的她常常会担心孩子们的安全。

  古塘乡集中安置区位于塘边村境内,系集镇中心地段,统一采用集中安置模式。该安置项目占地75亩,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设计有75平方、100平方、125平方、145平方4种户型,总投资约1.2亿元。共有12栋多层商住楼,目前已安置304户共1327人,入住率达100%,脱贫率达100%。安置区各类配套设施齐全,已成为涟源北部山区城镇化的亮点之作,也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幸福家园。

  “搬进新房子,迁出好日子!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家家有就业,户户有收益。我们针对帮扶户进行分类施策,以前在外务工的继续帮助推荐,有志留在古塘乡的引进扶贫车间就业上岗。同时提供公益性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古塘乡党委书记刘乐根向记者介绍。

  按照“吸附劳动力多、工作技能低、工资待遇有保障”的标准,古塘乡多方招商,在2018年6月引进东莞湘鼎鞋业,打造了湘鼎鞋业古塘扶贫车间,并于2018年11月20日正式投产,有效解决搬迁户就业19人。继湘鼎鞋业后,古塘乡又于2018年12月引进方才棕编古塘扶贫车间,并于2019年3月份投入生产,有效解决搬迁户就业16人;2019年6月份引进涟源鑫盛电子商务园,建设了物流快递、特色农产品、天猫优品、生活超市等4个部分的扶贫车间,已经正式营业,已解决搬迁户就业8人,预计解决搬迁户就业15人左右。

  此外,古塘乡针对搬迁对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劳动力,目前已举办厨师、建筑工匠、育婴技能(月嫂)、计算机等培训班,增强了搬迁对象劳动力的工作技能。通过安置区管理人员、协警、护林员、环卫、客运站等公益性岗位,已安排16人顺利就业,304户搬迁户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个就业人员的目标。

  (本报记者 陈泽宇)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