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底乐坪街新建社区,住着一对相伴68年的老夫妻。他们献身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近40个春秋。
男主人叫刘子颀,抗战老兵,黄埔军校娄底同学会会长,涟源八中原党支部书记,今年96岁。他的人生经历,带有传奇色彩。
刘老于1925年出生在涟源杨市镇长溪村。1943年投笔从戎,在国民党73军15师44团3营担任过营部文书。几个月后,报名考军校,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黄埔军校学员,战地演习、野外勤务、射击、测图等,都是当时必学的课程。1944年9月,日本鬼子继续向湖南长沙、湘西进犯,刘老担任机枪手,肩扛轻机枪,和战友们一起把日本鬼子打得人仰马翻。1945年8月,刘老被安排到贵州龙里的辎重兵学校学习。1947年9月被分配到贵州独立汽车四连当排长,后去昆明陆军十一医院工作。在此期间,刘老耳闻目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腐败、无能,1949年12月,在昆明从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医院起义。1950年参加解放军后,刘老当过排长、文化教员,荣立过三等功,还受到陈赓将军的亲切接见。
1952年刘老转业回到家乡,被安排在涟源县教育界,教过小学数学,当过小学教导主任、校长。1980年,经组织多次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调往涟源八中任党支部书记,直到1987年退休。
在多次政治活动中,刘老受过批斗,历经挫折,但他总是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认真工作,积极进取。他习惯于静养读书看报,勤思笔耕不辍,、常写诗文颂党爱国憎腐败,胸怀诚意用墨宝送亲人联好友。
妻子肖连生,从18岁起,就在自己挚爱的讲台上默默耕耘,直到1988年从太和中学退休。她能歌善舞,博学多才。在学校她是教学骨干,曾被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老师;在家中,她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两位老人从1953年牵手走来,恩爱相依,共同将心血和汗水播洒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几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两位老人性格都开朗大方,平易近人,思维敏捷。虽然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但记性仍然特别好,而且很健谈。
退休后,两位老人在娄底买了一小块地,建起了家居小楼。还在屋前开辟了小菜园,瓜果蔬菜自给有余。两老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有规律,每天清晨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准时起床扫地、抹桌椅,再在屋前屋后转几圈,有时也打打太极拳,练练健身操。早餐后,俩人开始分工,一个上街逛市场、超市,采购当天所需的新鲜食品,一个到自家菜园拨草施肥。
待干完这些,他俩会并肩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新闻,听听养生讲座。
1990年,刘老大病了一场。在长沙手术治疗的日子里,最难熬的是老伴连生。手术能成功吗?身体挺得住吗?这些问题日夜萦绕在她心间。为了让老伴早日康复,她日夜守护在床前,为老伴端水喂药,擦洗身子,即便自已也已不年轻,但她一直坚持陪伴在老伴身边,直到他慢慢康复。一段时间的照料下来,老伴身体好了,她却消瘦了一大圈。
经过这场劫难,本就感情深厚的两位老人,更加体会到了老伴的重要,也更担心对方的身体。为了增强体质,两老精心制定了饮食调理方案,每天食材多样,荤素搭配,粗细兼吃,营养均衡,鸡蛋、水果、坚果、酸奶更是天天不离。
因为儿女们都要工作,所以健康对高龄的两老来说非常重要。他们还买来一些科技、医学书籍,戴着老花镜认真学、慢慢抄。到现在为止,已摘抄了好几本健康知识、养生验方,并学会了针灸、按摩等养生保健技术。有一天,刘老起床后突感胸闷、乏力、脸色苍白,连生立即给老伴捏“鱼际”,揉“神道”、“天泉”,按“内关”、“劳宫”等穴,不久后,刘老果然逐渐好转,直至恢复面色红润。
近十年来,两位老人都坚持在家锻炼,很少打针吃药,最喜欢的是打太极拳,做健身操。效果还真好,不仅两老现在耳聪目明,去年还将原有住房翻新成一栋四层小楼。这是一项年轻人都觉得辛劳的事情,可两位年龄已是九十上下的老人说干就干,在邻居家租住了一段时间,将自己家的房子彻底翻新。
现在,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两位老人依然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至今,两位老人已相伴相携68载,但他们甜蜜依旧,幸福依然。(刘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