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8月06日> > 第14版 > 新闻内容
野外教育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游宇明

  在我的童年时代,野外教育真的成不了一个概念。那时虽然也有家庭作业,但数量很少,40分钟到一个小时足以完成。我们的生活流程是:周一到周六,上午在学校上学,下午就不用去了,或者给家里放放牛、打打猪草,或者跟小伙伴疯玩,周日,倘若不是吃饭时间,父母根本找不到人。我很小的时候就会爬树,就敢在石磡、田硬跳上跳下,还喜欢捉荧火虫、蝗虫,如果不是父母害怕我淹死,严格管制,游泳本来也可学会。一句话,那个时候,我们跟“野外”是完全打通的,说我们自己是原野、田野的一部分,也不过分。

  如今的孩子与“野外”非常隔膜了。还没上小学,父母就叫他们识字、背诗词、唱歌、跳舞、拉手提琴、练钢琴,先怕借失了学前教育的大好时机。正式上学,白天固然要专心听老师讲学,下了课,必须进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在一些家长的逻辑里,考试分数永远是第一的,小学成绩不好,读初中会没有自信;初中学业落后,上高中就进不了重点班;高中得不到“优质教育”,想考理想的大学,就会可能成为遥不可及的幻影。这其中的每一步都非常关键。至于是否了解大自然,懂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并不怎样要紧。

  当下一些家长如此行事,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曾经先进的想保住优势,曾经落后的想后发赶超,而国家的竞争必然会演化为国家内部的人与人的竞争,在孩子对世事缺少足够了解的情况下,督促他们多读书、提升知识水准,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问题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没错,但让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两耳不问窗外事,绝非明智。

  野外也是一个课堂,里面有许多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前面说过,我小时候活得很野,天天在外面疯玩。就在这疯玩里,我认识了大量的野草、树木、花朵、动物,知道哪些野外植物可吃,哪些有毒;腿上沾了蚂蟥,晓得第一时要将其扯掉、弄死;身上沾了毒气,知道用生大蒜反复涂擦;意外受伤流点小血也知道如何止住。我们不会看到一条毛毛虫吓得不知所措,更不会为不小心吃了某个野果惶恐不安。

  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没有美好大自然,人类将无法生存,野外教育会在无形中强化这种共同体意识。很小的时候,我与伙伴们就懂得要善待周围的自然事物,比如不要乱砍森林,砍了,那些流失的土层就可能摧毁道路、农田;不要随便在池塘清洗有毒容器,否则,塘里的鱼就会死亡;不要让猪牛接近水井,不然,水里会有怪味……一句话,小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环境保护、生态安全这样的概念,但因为天天与大自然相处,脑子里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人与环境相友好的理念。

  野外教育也会使人情感更加温润。大自然非常美好,绿草红花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睛,高山、大川可以丰富我们的见闻。人一旦置身于自然中,你就会有梦想,就会有想要给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们的心灵就会无形中变得纯粹。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不是因为它的思想如何高深博大,也不是因为它的文采怎样精妙绝伦,而是因为它有意无意地提到了大自然可以过滤人过多的欲望,正是这种主题赢得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广泛的共鸣。

  在一个浮躁的世界里,野外教育无疑是一剂人心的清醒药。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