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妹在朋友圈发了堂婶的手工豆腐制作过程,朋友圈的点赞留言很多,牵拽着我的思绪走向童年难忘的记忆。
我对豆腐的感情是从小培养的,小时候家住农村,我的邻居就是卖豆腐的,每天清早她就会挑着做好的豆腐在家门口叫卖,那清脆响亮的吆喝声在村间回荡,总让人神往。
那时是以吃青菜、腌菜为主的年代,豆腐在饭桌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吃豆腐的时机有三种, 一种是农忙时节,用来招待帮忙干活的亲友;一种是过年或过节时候的专享美食。
每当有豆腐吃的那顿饭,我们兄妹都会吃得特别香,连汤汁也不会浪费掉。
在年底,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几匣豆腐用来油漂,这是过大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一直都流传下来,不过现在都是机器磨桨,用石磨磨桨的已经很少了。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年二十四,二十五全家人一起做豆腐的情景了。
那时,妈妈先把黄豆去壳筛净,把个小发黑及小石沙先挑出来。再用水浸泡大约3~4小时后捞出,用桶挑着去邻居家的磨房磨浆,年小的我很好奇是怎么磨豆腐的?总爱跑去看。
那是古老笨重的石磨,妈妈必须用力在前面推,另一只手看准时机把豆子放进磨孔,经过妈妈一遍遍研磨,一两个小时后黄豆才能全部磨成浆液。
把豆浆液挑回家后,家里已经用柴火烧好一大锅开水,爸爸接过浆液,用布袋装好,温水冲浆,反复用力挤压,榨出豆浆汁。
接着就把浆汁煮开,撇去上面的泡沫,熬成了一锅地道的豆浆。
每到此时,爸爸就会先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加上白糖,让围在灶前的孩子们尝鲜解馋。那伴着黄豆浓香的豆浆,爽滑可口,简直是人间美味呀。
如果需要拈豆皮时,就熄火冷却一小会儿,用棍子挑起来凉干,就成了可口的豆皮。
这时爸爸就需要把豆桨倒入大圆桶,放入事先磨好的石膏水,用长柄勺子顺着同一方向轻轻搅拌,并时时关注缸内的变化,不停地搅拌。大概二十分钟后,豆浆就变成豆腐脑了。
爸爸赶紧把豆腐花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制豆腐匣子里,再用包布把豆腐脑包起来,上面盖上同样大小的豆腐板,用铁板压上约80分钟,水滴干了,一匣白嫩新鲜的豆腐就大功告成。
这种自家做成的豆腐真是鲜嫩滑润,醇香可口,令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
大人们配上一杯小酒,小孩子欢快地吃豆腐喝着汤,全家人共同吃着亲手创造的劳动果实,心里充满感动,仿佛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如此鲜美的食物了。
我们的生命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和满足,这就是最简单的生活!
是呀,再简单的生活,也会有最深刻的幸福!(聂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