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荫堂是一处仿明清建筑近现代化宅院,位于双峰县三塘铺镇东合村,是中国茶业一代名商戴海鲲(1890-1965,字鹏翔)于1934年所建。
清光绪十六年,戴海鲲出生于习文讲武世家。曾祖父为太学生,诰封建威将军;祖父亦为太学生;父亲24岁英年早逝,未及3岁的戴海鲲,只好依靠母亲刘氏佣工及二伯父的资助长大。戴海鲲8岁入私塾,18岁入湘乡简易师范。学成回乡,设馆授徒度日。由于谋生艰难,奉母命弃教经商。民国4年(1915)春,经二伯介绍赴汉口,入郎怡泰茶叶店当职员,开始从事茶叶商务。戴海鲲处事周详,待人谦和,对茶叶收购、加工、鉴别及装箱、运输等工作,都用心操练。久而久之,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业内有了较高声誉。民国16年(1927),时局动荡,茶市疲软。来汉口经营的湖南茶商,或将茶叶寄存到他那里代销,或低价转让给他。数月后,市场复苏,茶叶价格飙升。他将茶叶全部售出,获利甚丰,成为他经商起点的“第一桶金”。从那年年底开始,他在汉口开设“戴海记茶庄”,并在湖南安化和新化等地独资经营“孚记”“益川达”“泰安”等茶号,专门收购制作红茶,运至汉口销售。同时,他被汉口一家资本雄厚的外贸茶叶公司“忠信昌茶栈”聘为茶师。由于他十分重视信誉与职业道德,深得买卖双方信任,因而声名鹊起,生意兴隆,资金积累渐趋雄厚。他仅是代销茶叶业务,每年收入即达10余万银元。
年少丧父的戴海鲲经商致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一所“感谢母恩”的大宅子。出于这个想法,读书出身的戴海鲲在巨宅没有破土之前,便将其命名为“柏荫堂”,以彰显母亲的“柏舟清操”。
“柏舟”一词,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云:“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说的是周朝时候卫国世子共伯的妻子姜氏,是齐国的女儿。共伯死得很早,姜氏守节不再嫁人。姜氏的父母欲让她重新出嫁。姜氏情愿死也不肯再嫁,便作了一章《柏舟》诗。姜氏的爷娘看到了这一首诗,也就不再去强迫他嫁人了。现在的柏荫堂,已是双峰县“不可移动”的保护文物。大门两侧各嵌着一块汉白玉碑,其中左边一块的文字介绍里就说明了当年戴海鲲“为歌颂母德‘柏舟节操’,不忘母恩‘庇荫成长’”的建宅动机。
柏荫堂落成后,戴海鲲先后担任汉口长郡会馆会长、汉口茶叶工会主席等职。民国25年(1936),又被民国政府任命为中国茶叶公司总茶师兼汉口茶业分公司经理。民国29年(1940),戴海鲲返湘,任中国茶叶总公司顾问兼湖南分公司副经理。以后又供职国民政府中央财政部,并兼任安化第一、第二制茶厂厂长,其资金积累更丰。
1950年秋,他携继配夫人周德章往香港经营戴海记港庄,将内地茶叶经香港转销欧洲。后在九龙葵诵葵芳村购置住房安居,信奉基督教。
戴海鲲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很关心,声名远播。他曾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的《湘上戴氏四修族谱》六十卷,还慷慨乐捐以助修路建桥并兴学育才,他多次资助起陆学校(现双峰二中)的兴办,是起陆学校的第一届校董。
柏荫堂当时建筑面积达54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双峰八中、茶冲人民公社、茶冲乡人民政府、茶冲供销社、茶冲中学所在地。现在的柏荫堂大宅,正厅部分闲置,其后办起了铸钢厂;东厢为三塘铺镇大马冲责任区办公及干部住宿地,在大马冲责任区后边,还改建了一座“三塘铺大会堂”;西厢为三塘铺镇中心小学校舍,除前面一栋两层的教学楼是改建的外,其余的都是当年的建筑。
从外观看,柏荫堂以坚固的带有枪眼的外墙和炮楼而具特色,反映了民国时匪盗兵患危害乡里、时局混乱、民不聊生的历史状况。从结构来看,柏荫堂既形似北方的四合院,宽大的坪地后边是正宅,又具有湘中地区“几进几横”的建筑特色。两厢以天井隔开,既独立成院,又与正宅构成完美的整体。尽管地大房多,因为设计了宽阔的宅内天井,对屋内采光没有多大影响。从建筑艺术来看,柏荫堂确实是当时方圆百十里的建筑艺术杰作。每一个外花窗都以木料为骨架,外饰各种栩栩如生的图形,并绘以鲜明的色彩,即使在历经近80年风雨的今天,仍然引人注目。在建筑用材方面,柏荫堂渗入了近代科学中的水泥材质,突破了传统的纯砖木结构。正厅阶基上的廊柱都是整根的大圆木,连接廊柱和墙壁的横梁上都置有一个磨盘大小的圆形雕花木盘,上面浮雕着各式动植物,象征着富贵吉祥。(戴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