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涟源杨市镇的余庆堂虽然已是破旧,但风骨犹存,亦可见到当时规模宏大的景象。进入室内,则可见到厅堂高大宽敞,一排廊柱上撑斗拱,下承石础,虽历经百余年,依旧刚劲挺拔,彰显着湘军将领刘腾鸿兄弟当年的勇毅。民居内的石墙和廊柱上的纹饰,是“卍字不断头”花纹,室内的廊柱和门框为铁梨木的材料,庭内花栏里的栽种的花草是桂花和兰草,叫兰桂腾芳,比喻子孙显贵发达。
余庆堂的建筑非常讲究。这里的封火墙有典型的徽派风格,青砖、白边、黑瓦就是这里的基本元素。屋檐下的彩绘云纹依旧鲜艳。泥塑窗格上有五只蝙蝠,象征五福临门,中间是龙凤的造型,其实是一个“福”字,四周还有鸟兽花草,做工精湛!古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院内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中华传统文化,都表现出院子主人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杨市镇湘军文化研究所的谢光辉向我们讲述着,余庆堂的主人刘任宾,在他的儿子刘腾鸿、刘腾鹤两个儿子殒命于与太平军作战之后,他就将儿子带回的胜利品,修起了这栋房子,取名“鼓松堂”,纪念阵亡的儿子。后来,同治皇帝觉得刘家满门忠烈,改这宅子为“余庆堂”。
据相关史料,刘腾鸿是第一个从老刘家走出去的湘军名将,也是湘军创建初期重要的将领之一。《清史稿》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时年34岁的刘腾鸿投身湘军,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受有“湘军之母”之称的罗泽南的赏识和重用。受他的影响,他的弟弟刘腾鹤和几个族弟刘岳昭、刘连捷等也相继投军。咸丰七年七月,刘腾鸿率军攻打江西瑞州北城。他亲自督战,不幸中枪。为鼓舞士气,第二日,他强忍伤痛,带伤督战,就在瑞州快要攻下的时候,忽然飞来一枚炮弹,刘腾鸿中炮而亡。临死前,他对弟弟腾鹤和连捷说:“城不下,无殓我!”营中的将士无不下泪。湘军将士群情激愤,奋勇攻城,当日就攻下了瑞州北城。咸丰帝感其英勇,赐恤典加等,依道员例厚葬,予骑都尉世职,在瑞州建立专祠纪念。刘腾鸿死后,他弟弟刘腾鹤代为统领军队,收复峡江,攻克吉安。咸丰九年,在浙江建德风云岭大战中,腾鹤孤军奋战,被太平军包围,英勇战死,年仅二十八岁。刘腾鹤死后,皇上以道员例赐恤,予骑都尉世职,附祀于哥哥腾鸿的祠庙。
从刘腾鸿兄弟的战功,我进而想到了湘军自1851年组建以来,转战大半个中国,战太平,镇捻军,平西北,复新疆,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军,拒日寇等一系列“千秋功过,任与评说”的赫赫功绩,也想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的牛庄血战,这一战让湘军全军覆没。曾经参加过牛庄之役的将领魏光焘后来写过一首回忆此次战役的七言绝句:“东洋小丑犯牛庄,士尽争先血染冈。大炮长枪何所惧,要凭胆剑斩豺狼”,湘军英勇无畏之血性蛮劲,耀然于诗中字间,让吾辈如今读之,无不动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站在余庆堂内,回顾近代湘军史和晚清史,我一介书生,竟油然而生一股“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悲壮之情和“忠义血性”的英雄气概。我们今天正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着,而湘军将士所体现出来的“忠义血性、崇气尚节”等精神特质,为我们追梦圆梦奠定了鲜明的自信底色。我深信,大力弘扬湘军文化,进一步激活我们血液中自觉和自强因子,我们就一定会汇集起追梦圆梦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中国梦的精彩乐章。(谭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