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井字镇增峰村由前程、增峰两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4.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7亩,山林面积4240亩;全村401户1395人,其中贫困户93户266人,属省级贫困村。
2018年,娄底市财政局选派工作队驻村帮扶,至今共投入扶贫资金600多万元,完善增峰村基础设施,把进村大埠桥加固、加宽,对村道提质改造;投资兴建火龙果基地,改造油茶林,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志又扶智,引导村民改变思想,积极奋进……在帮扶队的全力支持下,增峰村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
摘帽不摘责任,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后,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民生”的思路,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后续帮扶,持续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不断增强村集体和村民自身造血能力,提升脱贫质量。
学一口乡音,只为拉近你和我
“老袁,嗯要早点搞好防寒准备才要得!”12月8日,双峰县井字镇增峰村火龙果基地,娄底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谢建文,操着半生不熟的“井字话”,与村干部一起商量护苗过冬问题,准备利用冬季闲暇时间把基地再扩一扩。
学说“井字话”的,可不只是谢书记。队员曹亚辉,也是操一口“井字话”和村民打招呼的:“老兄好,你忙得赢吗?”
“我是在冷水江长大的。2015年到井字镇驻村帮扶时,为了便于沟通,我就跟着学会了井字话。”曹亚辉嘿嘿一笑说。
所谓十里不同音。在娄底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双峰话、新化话、涟源话各有特色。对于从小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我们,要学一口生长地之外的“乡音”那是格外的拗口难学。但是,为了拉近和村民的距离,再难的乡音,工作队员们也要学一学。
没有了语言的障碍,工作队进村后开展工作便如鱼得水。在经常组织召开的屋场会上,队员们和村民操着同一口乡音面对面交流,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更贴切,疏通村民不满情绪更贴心。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质量
良好的基础建设,是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生活的基础。多年来,增峰村只有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特别是金狮、和平、密竹等组还是砂石路。村民赶圩只能骑摩托,年长的靠双腿走2个小时才能赶到圩场,天未亮就得动身。交通不便,村民家中的农产品难以变现。
要想富,先修路。娄底市财政局选派工作队驻村帮扶后,驻村工作队争取单位支持,筹措资金,把进村大埠桥加固、加宽;对村道提质改造,拓宽、改直主干道,新修并硬化组级公路,实现水泥公路组组通。对村民自费硬化进户公路的按每米100元进行奖补。
2018年以来,为增峰村新硬化公路18公里,提质改造公路2.7公里,改造危桥1座,并对2公里入户公路奖补20万元,已实现组组通公路,大部分农户公路入户。
如今,从空中俯瞰增峰村,硬化后的乡村公路蜿蜒起伏、四通八达,宛如一条玉带,依恋着增峰村的山山水水,守护着这里的乡里乡亲。行走其间,宽阔的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新鲜空气,扑面而来,入眼的全是乡村美景。
市财政局开展帮扶工作后,对全村30口山塘进行了清淤、硬化、加固,整修河道1400米。
投资26万余元,挖深水井2口,建水塔,安装自来水管上户,使老前程村村民能喝上甘甜的井水;同时在老增峰村进行饮用水改造,维修水坝,增加储水量,拓展优质水源,改善用水条件。
安排资金20万元正在规划为老增峰村6个组的村民装上路灯,让山村的夜晚亮起来。
村光伏发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年创收近5万元。
这一批基础设施的完善,夯实了增峰村脱贫的根基。
观念的改变,是脱贫的关键
“观念的改变,是脱贫的关键,信心比黄金重要。”增峰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谢建文说。在农村,土地流转是个很大的难题。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村民们渴望地里能够长“黄金”。可是,对于还没看到实际效果的展望,又难免会有犹豫和观望,没有信心。
村里的红心火龙果基地建成之前,因为土地流转的原因,就曾三易其地。从2019年10月份开始,虽然谢建文在党员大会上及多场屋场会上,都提到了要搞土地流转,并一再讲清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但村民们当时不反对,一到真正丈量土地、签合同时,又反悔了。
最后规模从20亩缩小到12亩,但总算把火龙果大棚产业做起来了。今年4月25日开始土地平整,7月份把16900株火龙果苗种下,8月份完成高低灌和大棚安装。至此,投资100万元建成的红心火龙果基地,已初具规模。累计投入贫困劳动力600多人次,村民劳动创收达7万余元。
通过精心管理,火龙果苗长势很好,果苗长到了第三截,很壮实,明年丰收在望。红心火龙果种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良好,又可作为特色观光农业,进入丰产后,年产值可达40万元左右。
看到了希望的村民们从反对、观望到接受、积极参与,思想观念完全改变。“以后,要发展什么产业,我一定帮你们做工作,把土地平整后交给你们。”事后,建档立卡户孙俊龙拉着谢建文的手说。
有了红心火龙果基地做基础,村民对工作队的信心大增。
油茶是增峰村的传统产业,也是环保朝阳产业。帮扶工作队的扶贫工作思路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增峰村有2000多亩传统油茶林,工作队投资10万元对250亩传统油茶林进行低改以提高油茶产量为村民增加收入,2018年至2020年新种油茶树40000株,新增油茶林500亩。这样通过直接“输血”让村民通过参加油茶林低改获得劳动工资收入10万元;提高油茶产量,村民有了“造血”功能,能长期稳定增收获益。这样不断增种新油茶和对传统油茶林提质改造,形成前景可观的油茶产业。
此外,全村现在还种植玫瑰香柑100亩,黄金贡柚60亩,集体经济逐渐壮大。
观念改变了,信心有了,致富的路,也宽敞了起来。
爱心助力学子,扶智传递真情
孩子既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年“六一”期间,市财政局主要领导都要带队深入增峰村慰问贫困学生。开展“金秋助学”活动,连续三年对新考入大学的12名学生实施助学奖励40000元。
妇女和老人是一个家庭的大后方。后方稳固,前方战场才能无所顾忌。市财政局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给增峰村30岁至60岁的妇女共274人购买了“湘女关爱保”商业保险共计13700元;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271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保障”商业保险共计27100元;重阳节时,还为全村44名80岁以上老人送去慰问金共计23200元;为18名贫困党员送去慰问金9000元。
工作队员把村民当亲人,还经常开展“四送”(送戏下乡、送书给党员、送党课、送温暖)下乡活动。每年春节都要慰问村民,为他们送去热水瓶、盆、桶等日用品……
“贫困”不再争着要,脱贫才是真英豪
除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外,工作队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村民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工作队采用以奖代补措施,对贫困户养鸡鸭鹅、养羊、养猪、养牛的分别按每只10元、200元、300元、10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非贫困户按标准的50%奖励。2018年,全村发放养殖业奖补资金8.6万元,2019年全村发放养殖业奖补资金6.28万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工作队对一批致富带头人、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给予表彰和奖励。
身患疾病的左伏生是自立自强的代表,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喂养11头猪、2头牛,承包10多亩水田。“干部们经常来家里问情况,有需要随时解决。现在,我已经脱贫了!”左伏生自豪地说。
如今的增峰村,“贫困”不再争着要,脱贫才是真英豪。
开展消费扶贫,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
贫困户刘光华上有90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上高中的小孩,每月的开支压得老刘俩口子喘不过气来。俩口子白天在外务零工、干农活,晚上回来做些自产农产品加工。生活压力及劳累的原因,人们很少看到他们俩口子的笑容。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帮助购买农产品近千元,每年给俩小孩申请助学金800元,安排刘光华夫妇在村红心火龙果产业园干活增加劳务收入。今年俩口子花了3000元买了农用机械,帮扶责任人李春蕊马上想办法给刘光华解决了这笔花销。
贫困户左重干曾是和平组的组长,任内带领村民义务修路为村民做过很多好事。今年已80岁,妻子体弱多病,长期患有肺病,没有经济来源。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想办法,2018年为左重干申报危房改造资金1.5万元,为他销售农副产品近千元,今年又从市财政资金里申请特困家庭救助3000元。
帮扶工作队多次组织入户购买和帮助贫困农户销售农副产品,2019年和2020年消费扶贫资金累计达75.66万元,村民农副产品不出村就可销售。
“工作队为贫困户做的实事确实数不胜数。贫困户熊汉初患有肺气肿,工作队给他申请低保,并按程序纳入贫困户;年近七旬的特困户毛友余无人照料,安排他住进敬老院;彭某患有癫痫病,就和残联、精神病医院联系,解决他的用药难题;边缘户黄过东的小孩有语言障碍,就为他家申请低保,并联系送到娄底进行治疗……”一位女村干部说。
“真希望工作队继续留下来,我们舍不得他们呀。”在贫困户家中,这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往日的增峰村可不是这样呀,那是‘人下田牛上墈,蓑衣斗笠盖半丘;三对亲兄弟,六个单身汉。’要不是市财政局工作队驻村帮扶,哪有今天呀。”村主任袁正宋说。
2020年元旦,增峰村村民在家门口举办了洋气的篝火晚会。在自已的屋门前,这些曾经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场景,由增峰人自已上演。村民们化身为演员,化身为摄影师,小品、戏剧、歌舞一样不落,围着篝火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欢乐与激情,共庆美好生活的到来。(谢建文 梁霜 段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