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1月22日> > 第4版 > 新闻内容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动能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在娄底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说,“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围绕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引领,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全面提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更有保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娄底新篇章。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关注,就如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动能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积极稳妥推进涟源撤市设区

  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涟源市撤市设区,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配套政策,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实行“一改三不改”(一改:涉改市改为市辖区;三不改:撤市设区后管辖面积不减少、机构人员编制不变动、政策规定的既得利益不降低)。强化涟源市主体责任,合理引导预期。

  “积极稳妥推进涟源撤市设区”,这是娄底市委、市政府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科学谋划和统筹布局,其思维创新之处,可以形容为围棋博弈中的“打眼”。

  撤市设区,有促于破解娄底中心城区发展“困局”

  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农业农村科科长阳伟书说,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市中心城区面积小、人口少,市级与城区两级政府重叠,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是全省直辖区最少的地级城市。2010年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推行后,财政经济一直处于规模小、增长慢,发展空间窄、保障水平低的“困局”。市委、市政府提出涟源“撤市设区”显示了非同寻常的谋划与创新能力,抓住了破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困局”的要害和关键。涟源市与娄底中心城区历来地缘人脉关系极深,产业结构近年呈现错位与共享发展格局,随着交通融城的加快推进,“撤市设区”已适逢其时,建议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相关程序,让这只“靴子”早日落地。

  市人大代表、涟源市发改局局长袁梦华说,撤市设区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区划调整往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这是必然规律。我市发展到今天,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行政区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相适应。省政府刚出台的《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就明确提出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区。另一方面,涟源市撤市设区是加快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主动融入娄底中心城区,可以从更高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推动涟源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全面提标提质,带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带来交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明显改善。

  撤市设区,已成为涟源全市上下人心所向的大事。

  “涟源对娄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拥护、支持和赞成的。”

  “涟源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众志成城。”

  “涟源撤市设区,老百姓呼声很高,大家看到了希望,对涟源撤市设区想法很强烈。”

  在涟源市代表团,“撤市设区”这个话题更为火爆,代表们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充满了期待。

  市人大代表、涟源市市长刘杰说,2017年,水洞底镇整体划入娄星区以后,娄底市委、娄星区委全力推进水洞底镇的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乡村环境发生了很大改观。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其他乡镇的群众羡慕不已。所以,在前不久召开的涟源市委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涟源市委把这一重大决策传达到基层后,得到了全市各级干部的拥护。

  在撤市设区的问题上,涟源做到了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娄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服从撤市设区的大局。

  听了大家的发言,娄底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说,涟源市大局观念强,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撤市设区已深入人心,令人欣慰。

  统筹谋划,打造娄星涟源高质量融合发展核心区

  撤市设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从娄底市级层面统筹谋划,高位推动。

  市人大代表、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说得好,规划才是最大的效益!通过空间优化带动格局变化,全面推动涟源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交通格局、城市格局、治理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这是涟源市代表团代表们共同的心声。谢学龙说,一定要把涟源放在娄底“一核一廊”布局中去考虑、放在打造“双引擎”战略中去考虑,瞄准“打造娄星涟源高质量融合发展核心区”这一目标,从基础互联、功能互补、民生共享、生态共治等方面谋划布局一批重点项目。

  市人大代表、湖南电将军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艳开说,涟源城区线形地形局限了经济发展,只有与娄底中心城区同频共振,主动融入“一核一廊”发展,打造娄星涟源高质量融合发展核心区体,按照积极建设商贸繁荣、产业兴盛、生活幸福的新城区目标迈进,娄底和涟源才能实现“城市突围”和“经济突围”。(罗宗)

 

  加快“四城”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娄底明确“四城建设”发展定位

  “两会”期间,与会代表认真研读《中共娄底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娄底今后5年以及到二〇三五年的发展蓝图,聚焦娄底“四城建设”这一城市发展定位,聚焦娄底打造湘中明珠。围绕娄底为什么要制定“四城建设”目标、现状如何、各部门各行业有哪些规划等话题,记者随机邀请多位代表进行访谈,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娄底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也感受到了代表们的信心满满与深厚期冀。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找准发力点

  娄底市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制定实施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规划,力争实现规模化、智能化、体系化,在全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彰显娄底担当。

  徐超代表提出,“三一”先进制造理念对娄底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档次、促进产城融合、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三一集团开发了一系列的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产品,已启动20多家“灯塔工厂”改造升级,“灯塔工厂”是行业的标杆,是先进制造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名企业界的代表,何忠华代表说,娄底现有制造业产业、工程机械钢材在全国有优势,汽车产业、新能源蓄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具体到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将推动核心技术攻坚、管理创新、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为娄底高质量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彭石清代表认为,双峰是中国农业机械之乡,双峰农机可以成为娄底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发力点。要推动农机企业上市、并购,打造产业集群;打造双峰农机品牌,推动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提高双峰农机科技含量,提升产业水平;与湖南农大、娄底职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农机技能型人才;加快双峰农机展示中心、湖南中小型农机检测中心建设,扎实推动融资服务平台、产品展销平台、出口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支撑作用,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我省农机“一主两翼”战略,双峰作为其中的“一翼”,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对农机产业的支持政策,推动双峰农机产业发展壮大。

  建设产教融合城市:用人才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娄底市充分发挥产业、教育资源、地理位置等特色禀赋优势,积极培育产教融合联盟,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平台实施、企业参与”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打造集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功能集约的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发展新生态。

  “以建设芯片产教融合园区为平台,打造"工匠之都",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周石平代表说,冷水江市围绕建成先进制造业芯片产教融合城市,通过座谈、走访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如何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按照“培养人才“聚集产业”留住人才”的运作模式,用人才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努力构建冷水江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产教融合城市的新型发展模式,将人力资源服务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形成产教融合型城市特色。

  曹淑萍代表认为,娄底职业教育应当主动作为,抢抓前所未有的政府重视、地方经济需求、产业需求这一发展机遇以及娄底建设“产教融合城市”这一目标,搭建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动适应娄底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率先融入娄底新发展格局。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全域经济发展

  娄底的现代化交通建设史与城市发展史紧密相连。全市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提升规划,稳步推进,落到实处,立体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进而推动娄底与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快速互联互通,推动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秦仁秋代表表示,“十四五”期间,新化以构建娄底次中心城市综合交通网为目标,围绕旅游、产业项目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将着力推动沪昆高铁新化客运南站扩容建设,争取广清吉渝高铁项目在新化设站;构建“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优化农村公路网络,突出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加快实施资江复航综合开发工程,将资江提质改造Ⅵ级到Ⅳ级航道标准;推进娄底春田机场建设,跟进建设常新高速连接机场通道和县城至机场一级公路;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对于全市来说,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新提升,将区位优势打造成交通优势,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交通运输支撑。

  建设文明幸福城市: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建设文明城市好处多,群众对此非常满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幸福指数节节升高。”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感受道德力量,获得精神滋养。”

  “备感振奋,深受鼓舞。”彭一伶代表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充满信心。她表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希望通过思想引领、正面宣传、专项治理、督查问责,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常态化、长效化;通过以市带县,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创建;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带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希望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实施文明程度提升七大工程,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健康娄底、平安娄底、美丽娄底建设,持续增强人民幸福感。

  李三梅代表说,文明幸福城市的建设正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现在的娄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作为新闻工作者,将紧紧围绕“四城”战略目标,创作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幸福生活。(罗江 李方)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