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1月22日> > 第5版 > 新闻内容
为娄底“十四五”献计献策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2日  查看次数:132  放大 缩小 默认

  1月16日—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娄底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418华天大酒店隆重召开,会上,李利文、周晓明、李湘辉、张艳红、李新家、吴石坚、赵焕、张永兵、李芸等9位委员代表各界别作大会发言。金之剑、文瑾、熊燕妮、张湘平等4名委员作书面发言。

 

 

切实提升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李利文

  近年来,我市围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总体目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推进有序、富有成效,但短板弱项尚有不少,改进空间还很大。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汇聚工作合力。成立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我市“十四五”规划,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二是拓展渠道路径,提升保障水平。在组织专职人员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法律专业人士,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在需求较大的行业协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为群众提供“导诊式”服务。三是创新思路举措,提升供给质量。采取以案说法、专家释法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分类制作法治宣传标准课件、短视频,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注重激励引导,让服务主体各尽其能。加强业务指导,让供给质量日益提升。

 

 

多措并举 推进我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周晓明

  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给群众日常生活和经济稳定发展带来影响。如何推进我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的重大课题。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规划建立区域性肉类加工和冷链运输物流中心,尽快引进大型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形成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对高、中风险区的生猪及猪肉产品实行严格检疫、检测。设置乡镇动物防疫站,推广自繁自养、封闭饲养等饲养管理制度。三是改进生猪生产模式。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开展生猪及猪肉产品溯源,探索适合我市养猪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生猪养殖纳入到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范围;健全规模猪场固定资产和生物性资产评估登记制度,解决养殖资产不能抵押问题。

 

 

提升中心城区饮用水安全与质量

 

  李湘辉

  娄底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62万人,现最大供水能力是每天23万吨,基本保证了以中心城区为主、涵盖近郊乡镇的城乡用水需求。但也存在枯水季节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供水规模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等短板和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编制供水规划。编制好“十四五”期间城市供水专项规划,提出用水管理和水源保护办法,切实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二是有效提高供水能力。尽快实施二水厂二期及输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加快推动日供水10万吨的扩建项目及输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三是注重保障供水安全。加大涟水、孙水流域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孙水上游锑含量超标治理。出台排污管理办法,推进城市排污管道雨污分流。四是大力倡导节约用水。推行生产和生活用水分类供给措施,可直接使用河水或循环使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督促机关事业单位落实节水要求,严格考核企业单位用水指标,推动城市生产生活绿色节约用水。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张艳红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基层作为应急管理的“前沿”和“堡垒”,发挥好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关口作用意义重大。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是要深化改革联动,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搭建群防群治网络,将应急管理的“触手”延伸到底。二是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专业建设。加强预案制定和演练,提升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加大“互联网+”先进智慧技术应用,建立数字化、多功能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做好社会公众应急知识的普及和舆论应对。三是要科学统筹配套,保障后勤支撑。共建共享避难场所,加大应急救援个人防护装备的配置;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清单,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建立市场风险分担机制,提升应急物质资金使用效率。

 

 

打造关键工序的开放国有高端制造平台 带动我市三大主导产业融通创新发展

 

  李新家

  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为我市“十四五”建设国有高端平台指明了方向。

  建议:一是明确制造平台目标。支持中小批量产品的高精高效制造和新产品的快速低成本研发。示范、引领社会资本共建三大产业相关工序。二是组建国有平台公司。选用技术型干部组建班子,建立强生产、弱经营的全资国有公司。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各要素聚集娄底,带动三大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三是建设5项关键工序制造平台。即无(少)屑切割下料、高效压力成型、大型高温烧结、数控精密加工和先进表面工程。

 

 

关于加快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议

 

  吴石坚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到2035年将我市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建议:一是规划建设职教新城。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科学合理确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布局结构。二是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发展优势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实现教中融产、产中融教良性互动。三是构建产教融合链条。建立“双对接、双促进”机制,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实训基地,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四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任务清单,设立专项资金。用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政策,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分类施策 精准发力 强力推进“无籍房”办证

 

  赵焕

  2020年9月以来,我市把“无籍房”办证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大事、要事来抓,取得了良好成绩,得到了公众认可。“无籍房”办证工作政策要求高、群众期盼大,需要一鼓作气、持续推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确保形成强大合力。深入一线,加强对项目主体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让项目主体充分了解利弊,让购房人理性维权。二是进一步强化分类施策,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寻求“一案一策”,压实项目主体责任,坚持依程序操作。建立工作清单,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三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打击,确保工作强力推进。加大追缴力度,做到应缴尽缴。将拒不配合或恶意拖欠的开发商和企业负责人纳入失信黑名单,选取典型进行打击处理,形成震慑氛围。四是进一步加强源头监控,确保形成长效机制。梳理“无籍房”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切实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抢抓呼南高铁过境机遇 建设娄底动车运用所

 

  张永兵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第五纵高铁大通道呼南高铁将过境娄底。呼南高铁建成后,将在沿线选择枢纽站建设动车运用所,能给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议尽快推动娄底动车运用所建设,进一步强化娄底在国家高铁“八纵八横”格局版图中的高铁枢纽战略地位。

  一是统一认识,加快推进呼南高铁益娄段开工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呼南高铁娄益段,将进一步强化娄底交通枢纽中心地位,为娄底争取建设动车运用所创造条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非常措施,争取尽快推进呼南高铁益娄段开工建设。二是强化统筹,成立动车运用所项目申请专门班子。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拨备经费,尽快开展前期工作。三是精准对接,积极争取国铁、广铁及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可行性分析论证,积极争取铁总、广铁及省发改委支持,力争后来居上。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李芸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是关键一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孩子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安宁,是国家大事、民族大计。特此建议:

  一是加强引导,强化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能力。多渠道提供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平台。二是政策支持,探索市场运作的教育模式。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家风家教专业服务机构,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开展针对性、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三是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建立专门学校,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探索建立“孩子违法、父母受教”的强制亲职教育制度。四是全民重视,营造注重家风的教育氛围。引导家长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全方位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工作室,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