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泛黄的《现代汉语词典》、一只老式手表、一支旧钢笔,这三样是他送给我的礼物。每当看到这三样礼物,我的耳畔总会响起他的殷殷教诲——珍惜时间,求知上进。他曾是镇上小学唯一的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地耕耘了数十个春秋。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学着他的模样给同伴们上课。
他的粉笔字工整、有力,让人印象深刻。上完课后,他会认真地擦拭黑板,粉笔灰纷纷扬扬,染白了他的指尖,也染白了他的青丝。他常穿的衣服就那几件,反复的洗涤与汗水的浸透让衣服有了岁月的痕迹。但他很爱干净,身上的衣服总是非常整洁,衣服的左胸处隐隐留着几个针戳过的痕迹——那是佩戴党徽的位置。我曾细细观察过这枚被他精心珍藏的党徽:这党徽除了有些年头,并没有什么稀奇,党徽的表面虽光滑无痕,可背面的别针却因磨损而弯曲甚至有点锈迹。他并不在意,仍然坚持每天佩戴。别人开玩笑说:“罗老师,你的党徽是‘长’在身上了吧。”他也总是笑而不语。
他平日里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多。学生成绩落下了,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学生有心事了,他给他们解疙瘩;学生没有学习用具了,他给他们买;学生病了,他带他们去医院;学生平时的饮水,都是他亲自烧的;季节变换,茶水更迭,大麦茶、蒲公英汤、菊花茶、姜糖水……他一刻也不放松地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生怕有个闪失。
早年间贫困家庭比较多,他的班上有个男生,高高瘦瘦的,学习成绩突出,可是新学期开学一整天了却不见这个学生的身影。向来沉稳的他,一下课便匆匆赶到学生的家中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学生的父亲遭遇车祸,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又没人照顾,学生不得已选择停课,一面照顾受伤的父亲,一面忙家里的农活。听取情况后,那张坚毅的脸庞也平添了些许愁容。“明天先回去上课吧,我来想办法。”铿锵有力的声音再一次给了这个学生求知的动力。那段时间,每逢休息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这个学生家里,帮他照料父亲、干农活。我站在田埂上望着忙碌的他:只见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裳,而胸前的党徽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老师是塑人心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他常念叨的话。在讲台上,身为教师,他慷慨激昂,对自己的教育技巧精益求精,帮助农村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在生活中,作为共产党员,他舍己为人,并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启迪人、影响人、塑造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他带我诵读经典,也让教师梦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个人就是我的爷爷。在2020年的9月,我作为青年教师、共产党员,在《师说》的课堂上讲述了爷爷的故事。
当我再一次佩戴起爷爷那枚看似暗沉却格外鲜亮的党徽时,仿佛再一次见到爷爷质朴而又坚毅的神情,我感受到了一位教师、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我的工作是如此的平凡,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我的工作是如此的不平凡,我们双手托举着祖国的未来。这里是我的讲台,这里有我的爱。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面对学生渴望的眼神,我在讲台上细细讲解;面对学生无助的眼神,我在生活中无微不至;面对学生迷茫的眼神,我在前程上指点迷津。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他们一声声“老师”中,我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师特有的幸福。
教师的职责是将一个个少年培养成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可能是有限的,但是众人形成合力则是强大的。教师便是可以辐射一群人的职业,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群群少年。如果一名教师拥有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那么在立德树人的生涯中,定会对莘莘学子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教育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它需要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挥洒辛勤的汗水,奉献无悔的青春,我愿是这其中的一员,我甘愿做这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千年基业中的一块砖石,不忘初心,励志前行,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火热的教育工作中,融入到永恒的教育事业中。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使然,是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所在。
爷爷用他的精神品质,深刻阐释了一名教师、一名党员的职责与担当。我将传承爷爷的精神,“从大处想,从小处做”,在三尺讲台上,为指引学生前进领航导向;在一方校园里,为培养祖国人才尽心尽力;在未来的岁月,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师道,立德树人,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