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上梅街道楼栋网格化基层治理”】
2018年7月,新化县上梅街道推出“楼栋志愿服务”措施,每栋楼设一个楼栋长,有五六个志愿者配合工作。志愿者戴着小红帽,身着红马甲,佩着红袖章,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上梅红”。
“上梅红”主要职责有:学习宣传政策,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环境卫生整治,做到楼栋院落干净整洁;调处邻里纠纷,小事不出楼栋;关爱弱势群体,使病残人员得到温暖;关心青少年成长,使其远离“黄赌毒”;开展社会治安巡防,防火防盗,禁燃鞭炮;进行交通秩序劝导,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关心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踊跃参与,构建了新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位于新化城区中心的上梅街道,辖区居民达到16万,是一个“巨无霸”。人口多,各种矛盾自然不少。然而,最近三年的数据表明,“上梅”由过去的“是非之地”变成了安宁祥和之所,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文明成为风尚,干部队伍充满活力,而这些就源于处处盛开的“上梅红”。
“上梅红”有怎样神奇的力量使一个矛盾交织、管理难度巨大的地方变为浪静风平、崇尚文明、生活舒适的幸福宝地?走大街、穿小巷、访城郊,在上梅街道的普通百姓中,记者找到了“打开方式”。
“上梅红”是服务群众的“好保姆”
“五人志愿小分队,积极传播正能量。白天清扫通淤塞,晚上轮值护安全……”2月19日大年初八,记者走进永兴社区陈家院,一群“上梅红”志愿者正在排练快板,他们准备用更喜庆的形式讲述陈家院的惊人变化。
陈家院是个老旧的胡同式院落,过去“脏乱差”,杂草丛生,无人管理。如今,院内干净整洁,墙上张贴着“上梅红”志愿者管理细则,院门口设有志愿服务岗,一切井然有序。
“这些变化得益于‘上梅红’楼栋微治理。”陈家院楼栋长杨玉华介绍,全院28户居民,几乎每家都有一名志愿者,“微治理模式已经延伸到院落管理的方方面面,志愿者主动参与卫生检查、日常值班、安全巡检等,为管好院落贡献力量。”
上梅街道在各社区推行建立一个中心、组建一个微信群、构建多支楼栋志愿者服务队的“1+1+N”工作模式,助力为民服务更全面。成立多支“上梅红”楼栋长志愿者服务队,居民楼里有啥事就找楼栋长(院落长),楼栋长(院落长)作为社区的好“保姆”、好“管家”,在社区和群众之间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大到社区政策的宣传落实,小到门前屋后环境卫生,“上梅红”楼栋长志愿者们通过社区微信群及时链接社区与居民,成为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环境更美了,社区安全了……“上梅红”是什么?是服务百姓生活、保护百姓安宁的神奇力量。
“上梅红”是温暖群众的“贴心人”
位于上梅老街的菊姑娘湘绣圆梦馆,身穿“上梅红”马甲的刘晓菊正坐在椅子上,耐心“勾勒”湘绣。今年34岁的刘晓菊患有脆骨病,身高不足1米,但她靠着毅力和灵性,苦练湘绣技艺,拥有了自己的湘绣馆。
“‘上梅红’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感染了我,我也加入志愿队伍,希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刘晓菊说。如今,她已经免费培训20多名下岗职工和贫困户,通过湘绣,帮他们“圆梦”人生。
刘晓菊的感受在上梅街道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一个。在青石街社区有一位老人,70多岁了,儿子瘫痪在床多年,老人就靠在街上卖点小东西维持生计。“上梅红”志愿者知道老人的窘境后,立即组织捐款5000多元,温暖了老人的心。
在青石街社区,所有“上梅红”的电话号码街坊们都有,哪家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近的“上梅红”就会立即赶到。哪家要出租房屋、哪家水管漏水了、哪家门没有关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上梅红”来关照。
上梅街道根据“上梅红”楼栋志愿者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上梅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办法等,积分涵盖平安创建、纠纷调处、关爱他人、环境卫生、文明创建等五大内容,根据活动内容进行积分管理,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额时可兑换相应志愿服务以及免费参加街道举办体检或纪念品等活动,以积分制作为激励,上梅街道的楼栋长志愿者们主动承担了社区宣传员、调解员、协管员、组织员和监督员的职责。
邻里互助、养老助残、扶贫帮困……这是“上梅红”另一种打开方式。
当前,共有41600名“上梅红”志愿者活跃于上梅街道的大街小巷。该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桂初说:“推进‘上梅红’楼栋微治理以来,‘人人争当上梅红’成为居民新风尚,街道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有效激活了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从疫情防控到家风传承;从扫黑除恶到脱贫攻坚;从化解矛盾到创文管卫……党领导下的“上梅红”不同的“打开方式”,却同样传递着温暖和澎湃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推动新化县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大步迈进。
(肖鹄 刘登富 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