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娄底城区往西出城,走涟源方向老路约四公里路程,就到了每一位老娄底人都熟悉的地名 —“大河坝”。和煦春风里,冬日暖阳下,总有一位慈祥的老人拄根拐,沿着干净的乡村公路漫步。他叫颜松林,今年91岁,娄星区石井镇枫树村河家组人。这里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这里也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曾经是枫树村支书,同时他也是一名战士,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
如果我挂了,请给我父母带封信
1932年,颜松林出生了。在解放前那个国弱家贫的苦难年代,他如同千千万万苦难的孩子一样顽强生长。作为长子,父母给不了他娇惯,却过早给他交付了责任:扯猪草、杀牛草、插田、扮禾、带弟妹……艰辛自不言说,食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汗水泪水和着苦水,颜松林一天天长大。1951年,19岁的他从广播里听到了征兵的消息,偷偷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等到父母知道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苦苦挽留,颜松林说:“当兵是男人本分,也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战争年代当兵意味着牺牲,“古来征战几人回”,父母能不揪心吗?
到了部队后,妈妈还是不放心,偷偷去湘乡部队探望,战友们喜出望外,端茶、倒水、打饭菜、嘘寒问暖,看到战友们比亲兄弟还亲,妈妈打心眼儿里高兴。
寒来暑往,转眼到了第三个年头,颜松林所在部队从湘乡驻地开往宁乡暂编19团集训。此时朝鲜前线捷报频传,后方战士们备受鼓舞,训练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恨不得立刻练好本领上阵杀敌。一个月的集训结束后,由彭德怀元帅亲笔题写的抗美援朝部队轮换动员书送达了暂编19团每一位战士手中。
当战争真正来临时,战友们内心还是稍有忐忑的。想得更多的就是交代一些身后事。颜松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我被打死了,写封信给我父母。”
妈妈,你放心,我会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
1953年7月,在颜松林临上前线的一刻,迎来了我军的全面胜利,战争结束了。颜松林所在部队,就近从事地方公安工作,编入邵东民警直属队。颜松林从事公安工作以后,扎根基层,深入一线,事必躬亲。因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颜松林年年获评先进,多次立功受奖,并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感恩党的温暖,颜松林感到每天阳光是那么温暖,空气是那么清新,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转眼到了1956年早春,老家发来电报:“妈妈病重。”颜松林向单位请了一个星期假,匆匆赶回了老家,抱着病床上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母亲,泪如泉涌。邻家大伯和隔壁婶娘见松林回来了,对妈妈说:“她婶,儿子回来,有什么要交代他呀?”知道妈妈的担心,颜松林哽咽着向妈妈保证:“妈妈你放心,我会把弟妹抚养成人。”
第二天中午,颜松林怀里的母亲身体渐渐变凉,49岁的母亲在颜松林一声声“妈妈”的呼喊中天人永隔。在此后的岁月里,颜松林信守对母亲的承诺,凭一己之力,抚养弟弟妹妹长大,成家立业,箍起了一个家。
村里的事,赶天光半夜都要做完
经历过送走妈妈,部队、家乡两头跑,颜松林对贫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经过几年部队生活的锤炼,颜松林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资源,又丰富了工作经验。家乡还很穷很闭塞。一边是魂牵梦系难以割舍的故乡,一边是稳定上升的政治前程。1963年,他做出了人生最艰难的抉择,放弃部队生活,回家乡带领村民致富。
颜松林回村担任村支书后,把部队作风带到了地方。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开荒造田,春种秋收,冬修水利。“村里的事,赶天光半夜都要做完。”愣把家乡贫困村建设成为了令人眷恋的美丽乡村。
采访中,记者问起颜松林老伴儿,83岁的李顺坤老人:“颜老放弃那么好的工作回农村,你埋怨过他吗?”她毫不犹豫地说:“埋怨过。三个子女没有一个安排出去,都是他们自己找事做,但是没办法,他就是这样的人。”她看着自己的老伴儿说,眼里满是怜爱!
如今,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颜松林老人,依然生活在这片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上。每天,他都要到这片土地上走走、看看,和村民们打个招呼。看着日新月异的家乡,呼吸着家乡这片土地上清新的空气,颜松林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颜引康 杨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