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07日> > 第14版 > 新闻内容
李聚奎:千里行乞寻中央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聚奎(1904—1995年),涟源市龙塘乡石桥村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是彭德怀麾下的一员爱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之职。首任石油部长。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将军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几番死生。但他总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险为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行乞找党,历时近两个月,多次遇险。真如他所说,是“生死昼夜事也”。

  李聚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就开始读书,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上小知识分子。1926年9月,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

  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彭德怀等许多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毅然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在他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就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党的誓言。

  从红5军班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到大队长(营长),他一直在彭德怀帐下听令,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战斗。1928年12月,在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统一指挥下,红5军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在宁冈会师。初上井冈山,朱德给红5军官兵训话:“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李聚奎始终牢记着朱德的训话。

  当红五军由湖南平江、浏阳转移到江西莲花、永新、吉安一带时,任八大队大队长的李聚奎因日夜行军、忘我工作而身患重病。他的病来得凶,整日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用尽队中药品也不见效。部队经常要转移作战,大家都劝他休息,但他倔强地硬撑着。过了好几天,病情越来越重了。大队党代表王如痴劝他就地留下来。李聚奎明白这样带病随军行动,反而会加重战友们的负担,也就依从了。李聚奎被安排在莲花县属九堡的一户老百姓家。等身体康复后,又急忙赶着上前线。

  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正炽,在江西宜黄南部的大龙坪,李聚奎挟江西金溪西南黄狮渡、浒湾战役大胜之威,果断指挥组织全师穿插包抄,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战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高兴地将他抱了起来,高呼“红军万岁!”当年8月1日,他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经朱德、周恩来拍板,李聚奎成为了红一军团第1师师长。

  李聚奎刚刚上任,蒋介石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国共两军重燃战火,三甲嶂(又名山岬嶂)阵地防御战让李聚奎名垂军史,连国民党将领陈诚都对他刮目相看。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其中,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使他名震全军。

  1937年3月,奉命西征马家军的西路军在祁连山区悲壮失败,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

  当时担任红九军参谋长的李聚奎,率领300余人的部队被敌人冲散,与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在祁连山的密林里流离转徙,几天后,因为缺水断粮,饥饿和病痛时时向他们袭来,有的掉队,有的离散,有的牺牲,最后只剩下李聚奎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

  而此时的李聚奎,也已是一副病痛的身躯。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他心上就像压了座大山,透不过气。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党中央。李聚奎拄根棍子,沿着祁连山麓东行。

  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查,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渴了,喝一口路边的积水;饿了,嚼一把野草,或向民家讨口饭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逃亡中,他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三次搜捕,终于横穿宁夏,到达陇东的镇原境内,找到了红军。(金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