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07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肖光盛

  “旧社会,我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孩子,搭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彻底翻了身,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翻开斑驳泛黄的入党申请书,上面写着我33年前申请入党的初心,如今再不是旧社会,国家已变得繁荣强盛,沧海桑田,我入党的初心始终未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1930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5岁就远离家乡去长沙一印刷厂当学徒工,没吃过几顿饱饭,受尽了千辛万苦,1949年长沙解放后,我才终于结束了苦日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所有人都在大街上嘹亮地唱着这首歌谣,那时我就觉得共产党员特别伟大、特别光荣,于是19岁的我毅然投军,心里暗暗发誓要向党靠拢,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61年我转业到涟源市税务局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我也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意义,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历过这一切的我深切地明白,这一切都离不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血汗牺牲,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时间推移,我更将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自己的追求和骄傲,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经手的税款不会漏掉一分一毫,哪怕曾经收税途中遭遇暴力抗税,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二级伤残,也从未退缩过。

  我把申请入党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情,也写了很多入党申请书,终于我在临近退休时光荣入党,成为了一名58岁的“新党员”,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我发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1991年退休,我也像其他退休同志一样画画、写字、在家养老,但那年冬天一件事情改变了我。那年我到一个偏远山村看望一位70多岁的农民朋友,得知他儿子一年前触电身亡,儿媳远走他乡下落不明,留下一双孙女辍学在家没钱上学。朋友的老泪和孩子的无助深深震撼了我,身边还有这样亟待扶助的特困群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怎么能独享清福安度晚年呢?我当即从身上掏出仅有的500元,让他赶紧送孙儿孙女上学。

  回家后我彻夜未眠: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应该怎样去为党和政府分忧,应该如何为弱势群众解困呢?天亮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我脑子里初步形成:用10年的时间,发动10万人献爱心,募捐100万元善款,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把扶危济困作为我的事业。从捐助第一名白血病孤儿郭春花开始,到后来的三个“爱心十年计划”全部提前完成,我发动了近百万的爱心人士,走机关、进企业、到学校、访农村,奔波忙碌,乐此不疲。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一年至少有300天奔波在募捐路上。这一走已是30年,累计行程已经超过25万公里。

  募集善款时,曾有人笑我是“乞丐”,到处“化缘”。还遇到过有人刁难我让我下跪,也曾经在募捐的路上摔跤导致腿骨折。可是,那又如何?!相比付出,一路走来,我得到的帮助、鼓舞和肯定要更多。这些年,一直都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努力,全市、全省税务大家庭都有加入进来,特别是各级领导高度支持和信任,在资金和人员上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单位和政府也给我很多荣誉,我先后获得了“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被称为“中国好税官”,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相比给予我的这些荣誉,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艰难的求学之路让我深切地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唯有人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最欣慰的事情,是我可以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学子,改变他们的命运。更鼓舞人心的是,我的身后还有一大群乐于将这份爱心接力和传承下去的人。

  孤儿小吴,是涟源市安平镇人,父母双亡,与84岁高龄、行动艰难的祖父相依为命。得知这个情况,我先后3次爬高山去他家,在他从初中到高中的5年时间里,我先后为他找了干部、老师、职工和企业家等爱心人士进行“接力帮扶”,共筹集了帮扶资金5.71万元。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东南大学,现已硕士毕业在长沙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入校头一天,他给我来信:“肖爷爷,您待我胜过亲生孙子,您就是我的亲爷爷。”

  我帮助过的人中,像小吴这样的学子有1213名。已培养出硕士、博士生132名,其中硕士生108名,博士生24名。另有121名贫困孤儿大学生,有10名孤儿成了硕士、博士生,可以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我想为国聚“才”,也是为国聚财。今年是我实现第4个爱心十年计划的头一年,在资金筹集和风气革新上都开了个好头,如今也在全省税务系统内组建了16个“肖光盛志愿服务队”,涌现出像去年全省抗疫先进个人刘昊翀等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我的家庭几代人也全部加入爱心接力。我决心紧跟“人才强国“战略,把着力点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最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倾斜,为国家培养出1000名大学生、300名硕士研究生、50名博士研究生、20名博士后。

  我将继续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精神,在扶贫助学的路上发光发热,直至生命最后一分钟!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